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北京朝陽高質量打造“博物館之城” 文博事業快速發展

2022年07月14日11:22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近年來,朝陽區聚焦“三化”要求,依托區域豐富的文博資源和良好的實踐經驗,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扶持,突出區域定位和朝陽特色,積極探索創新性、突破性發展路徑,高質量推進“博物館之城”核心區建設,在全區形成了主體多元、結構優化、特色鮮明的博物館體系,文博事業制度環境持續優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水平持續提升,文博事業與產業融合發展成效日趨顯著,為首都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持續釋放政策紅利 博物館量質雙提升

今年五月下旬,朝陽區文旅局發布的一則《2022年朝陽區博物館之城建設示范項目評審結果公示》,讓北京著名教練金志揚感覺到好夢將圓的喜悅。

一直夢想建設“中國夢足球博物館”的他,在朝陽區體育局的支持下積極籌備博物館建設,但各方面的困難依然不小。區文旅局的這則公示將“中國夢足球博物館”建設列入示范項目,意味著該博物館將獲得資金等方面的扶持。這無疑給了他巨大的信心。

與“中國夢足球博物館”建設同時上榜的,共有15家單位,除了博物館,還有特色文博空間、傳統文化活態傳承展示中心,以及致力於傳統文化數字應用場景建設的文化或科技公司。

而這則公示只是朝陽區扶持博物館建設的諸多新推政策之一。近年來,朝陽區高度重視文博事業發展,從頂層設計和落地執行兩方面著手,不斷強化博物館體系建設,扶持非國有博物館發展。2011至2021年十年間,朝陽區率先出台《朝陽區關於大力推進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工作意見》《朝陽區扶持非國有博物館發展實施辦法》等多個博物館專項政策,持續更新實施方案,扶持非國有博物館金額累計達到2000萬元。

除了給予新建博物館以資金支持,朝陽區還在博物館業務培訓、博物館之城構建研究、文創開發、免費開放、績效考評等方面設置了相應的資金補貼。今年上半年,僅就其中的兩項朝陽區就發放了100多萬元補貼。

不僅如此,朝陽區還在全市積極推進“類博物館”先行先試。確定藏品資源珍貴、手工藝品交流平台機制較為成熟、國際交流能力強的懋隆文化產業園為“類博物館”試點。同時,朝陽區積極推動類博物館備案工作,將尚未符合條件但依然行駛著博物館行業單位作用、展覽內容優秀等的博物館,列入類博物館名錄,對其進行幫扶、引導,加速博物館成長。

經過多年的持續扶持引導,朝陽區現有博物館數量達到66家,實現平均5.4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博物館覆蓋率遠超北京“十四五”時期目標(“每10萬人擁有1.2家博物館”),其中已完成北京市文物局注冊備案的博物館35家,佔北京地區備案且正常開放博物館的23.2%,國家級博物館數量8家,居全市第一。

空間集聚優勢顯著 博物館體系日趨完善

伴隨著區域的飛速發展和博物館之城建設,朝陽區的博物館加速聚集,標志性場館“扎堆”,主題性場館“抱團”,已經形成奧運國際文博區、三裡屯藝術文博區、高碑店民俗文博區、崔各庄行業文博區四大特色文博區。

以奧運國際文博區為例,乘著奧運的東風,中國科技館、北京奧運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功能性文化設施相繼落地,隨之而來的文化、體育、旅游等產業的協同發展,為“雙奧”城市品牌注入了發展活力。而三裡屯藝術文博區依托奧加美術館、東岳美術館、北京畫院美術館等成為推進首都“國際文化景觀”建設的重要支撐﹔崔各庄行業文博區也依托中國電影博物館、中國鐵道博物館、民航博物館等持續推動“文博+旅游”融合發展。

“以文化興村、文化富民的建設主張,讓我們村在近十年間,在2.7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建成匯聚了高碑店村史博物館、北京勵志堂科舉匾額博物館、於小菓點心模具博物館、高蹺博物館等近十家博物館。”高碑店鄉高碑店村相關負責人表示,一系列傳統民俗文化展示、教育、保護等活動的舉辦,助力了美麗鄉村建設和朝陽區文化遺產活化傳承,推動了文化產業的聚集和旅游產業的發展。

得益於博物館空間聚集優勢,朝陽區博物館體系日趨完善,結構清晰優勢互補。經過多年的建設,在生態設施建設上,朝陽區已形成以國家級博物館為引領、區級博物館為重點、四類品牌博物館(藝術類、行業類、鄉情村史類、民族民俗類)為支撐、類博物館為補充構建博物館體系,形成具有朝陽特色的文博生態。其中,非國有博物館佔全區博物館總數的比例達41%,首創·郎園Station、798藝術區,以及潘家園舊貨市場等特色文博空間,極大擴展了博物館體系邊界,助力構建“15分鐘文博圈”。

在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上,朝陽域內已有多家博物館入選北京市文化旅游體驗基地,或形成文創開發營銷體系,文博經濟與旅游業、創意設計產業、藝術品交易業等融合發展。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目前,朝陽區免費對外開放博物館佔比達到57%。

“朝陽區的博物館種類太豐富了,國家級、區級、鄉村級等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眾多,每年博物館日免費開放的尤其多,我用了近三年的時間帶娃逛,都沒能逛一遍。”家住朝陽公園附近的趙女士表示。日漸增多的優質博物館,既然彰顯了區位優勢和建設成果,也增強了市民的幸福感。

服務水平穩步提升 文博事業快速發展

“博物館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寶庫”,也是一座城市的文明標志和形象代表。朝陽區將博物館服務水平作為民生幸福的一個重要指標,與時俱進,不斷推動文博事業向前發展。

朝陽區扎實推進博物館文化惠民服務,除了擴大免費開放,還開展惠民文化旅游活動。今年4月,區文旅局向市民游客精准投放萬張惠民文旅消費券,涵蓋觀復博物館、紅磚美術館、今日美術館等文旅場所的演出票、展覽票,充分激發了群眾走進博物館的熱情。

各類文化惠民品牌活動的持續打造,也點燃了群眾文博消費熱情。如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涵蓋了展覽、博覽會、時裝秀、比賽、實踐體驗活動等形式在內的活動數十場﹔系列活動“國際博物館日”“雲賞傳承”“大運河通惠河畔文化節”等優質文博活動的持續開展,進一步滿足了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朝陽區已經涌現出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品牌活動。

朝陽區博物館不斷探索智慧化場景應用,如採用高品質數字技術對大運河沿岸文化遺存進行展示,推動朝陽文化遺產活化傳承﹔中國科技館、民航博物館等推出線下沉浸式、交互式展廳和線上365°全景展廳,為觀眾帶來觀展學習的全新體驗﹔中國科技館、北京民俗博物館等推出雲游、雲展覽、雲直播等,以及衍生品的開發,實現了文物價值和意義的創造性轉化與發展,讓文物“活”了起來、“火”了起來,吸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了解博物館、愛上博物館。

博物館也是一扇窗口。朝陽區充分發揮文博和國際化疊加優勢,以“雙奧之城”和“一帶一路”打造國際交往新名片,奧運場館區銘記首都雙奧榮耀時刻,北京和苑博物館、北京陶瓷藝術館等承辦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收藏機構藏品展、“一帶一路”陶藝之旅等活動,均在首都國際交往中心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未來,朝陽區堅持以首善標准建設“博物館之城”,以為民之心推動文博事業發展,持續完善具有生態活力的博物館體系建設,進一步推動國有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協同均衡發展,促進“博物館+”新興業態持續涌現,全面提升博物館之城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為首都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貢獻朝陽實踐和“朝陽范式”。(馬宇晗)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