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積分兌換機制、加強“桶前值守”、支持社會組織參與……據昌平區委社會工委、區民政局消息,日前,為深入貫徹落實《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強化居民的參與意識,引導居民自覺進行生活垃圾源頭分類,不斷提高社區生活垃圾分類的質量,昌平區委社會工委、區民政局協調動用市級社會建設資金63萬元,在回天地區選取7個社區(小區)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社區動員發動試點工作。
此次選取的7個社區(小區)分別為東小口鎮森林大第南區、回龍觀街道龍鄉社區、霍營街道龍錦苑東三區社區、龍澤園街道北店嘉園社區、史各庄街道朱辛庄新村、天通苑南街道合立方小區(屬奧北中心社區)、天通苑北街道天通中苑第二社區。
“我們希望通過試點工作,探索出一套生活垃圾分類社區宣傳引導、動員發動、獎勵激勵、提醒處罰、社會組織參與等制度機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不斷提高家庭源頭分類質量和居民分類參與率、自主分類投放准確率。” 昌平區委社會工委、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該負責人介紹,各試點社區(小區)可結合自身實際,在轄區建立生活垃圾分類積分兌換機制,通過居民家庭源頭分類、志願參與社區“桶前值守”、正確投放等方式兌換積分,以此調動居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居民在積分登記時,社區可按照便捷、高效的原則,採用紙質登記本、二維碼掃碼、刷卡、開發積分小程序等多種方式計分。”該負責人介紹,社區可結合生活垃圾分類的投放次數、投放重量、分類准確性、參加活動的次數等制定統一的積分標准。
同時,各試點社區將加強“桶前值守”工作,健全完善社區黨組織在統籌人員、物資和力量等方面的機制,組織動員垃圾分類指導員、黨員干部、在校學生、社會組織、轄區單位和居民志願者等各方面力量參與“桶前值守”,定期向黨員所在單位黨組織反饋黨員參加“桶前值守”情況。對於居民素質高、自覺性強、分類好的社區,可適當減少“桶前值守”的時間和人員。具備條件的社區,可設置攝像頭,實時監控桶站運行和居民分類投放情況,並安裝語音設備,提示居民正確分類,減輕“桶前值守”人員的工作壓力。
“社區可以對積極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居民或家庭,通過宣傳欄、微信公眾號、樓門微信群、社區報紙等進行宣傳表揚,並發放獎牌,適當給予物質獎勵。”上述負責人表示,在組織開展評比表揚的同時,社區也要落實提醒處罰措施,對不分類、亂投放的居民,經勸導不改正的,社區可採取上紅黑榜、發提示信、聯系城管執法部門等措施,進行督促、提醒和處罰,在教育本人的同時,形成對周圍居民的教育和警示。
據了解,各試點社區(小區)還可通過購買服務、搭建服務平台等途徑,支持環境保護、再生資源回收等領域的社會組織深度參與社區垃圾分類宣傳動員、活動開展等工作。同時積極發揮社會組織、小區自管會和議事會的作用,為社區生活垃圾分類注入新的活力。試點社區(小區)也可結合實際情況,開展“敲門入戶”、教育引導、動員發動等工作。
“該項試點工作是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深化社區治理的一個重要手段和抓手,我們要求各試點社區(小區)在開展試點工作時,重點在動員發動方法、手段和機制上進行探索,力爭形成管用、實用、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做法。對於試點社區(小區)成效顯著的,可優先納入全市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小區評選。” 昌平區委社會工委、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今年10月底前,昌平區委社會工委、區民政局將對試點社區(小區)進行檢查驗收,並召開現場會,總結推廣經驗做法,由點及面,以垃圾分類這件民生“關鍵小事”撬動基層治理,使垃圾分類工作行穩致遠。(王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