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公布
企业主要参与完成项目连续6年超半数
昨天,202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公布,38位科学家、193项成果获奖。其中,企业作为排名前三单位参与完成的项目,连续6年超半数;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占总获奖成果的29.5%,占比进一步提升。北京大学教授邓宏魁、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研究员董进荣获本年度突出贡献中关村奖。
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占比近三成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活水。本年度获奖成果中,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占比近三成。特别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医药健康等前沿领域,一批基础性、原创性成果集中涌现。
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旨在奖励为本市重点发展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获奖者邓宏魁基于干细胞技术开发治疗重大疾病的新策略,建立了化学小分子诱导体细胞重编程的新体系,提供了细胞命运调控的全新手段,突破功能细胞制备的关键瓶颈,为我国在干细胞治疗方面的快速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获奖者董进主持研发了我国自主可控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并作为技术总设计师推动建设国家级区块链网络。
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国之重器”打造过程中,也不乏北京科研团队的身影。获奖项目包括了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月球钻取采样与拟实验证技术等重大科技成果,为首都率先形成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战略支撑。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增强
“面向智能显示的先进氧化物半导体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技术创新一定是企业常青的最关键因素。”京东方科技集团显示与传感器件研究业务中心袁广才是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项目实现了显示领域关键元器件和相关核心材料的进步,让显示器件的分辨率更高、耗能更低,也更“长寿”。
早在2011年,京东方就在这一领域启动研发,技术团队耗时六七年,第一代产品终于诞生,又历时数年才扩大量产。“最核心的是人才,最难留的也是人才。”袁广才感慨,京东方多年坚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为创新搭建了容错空间。在漫长的技术开发过程中执着坚守,既展现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决心,也彰显了研发人员的坚持和对产业发展的渴望。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的获奖项目中,企业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完成的项目已连续6年超过半数。和京东方一样,这些在京获奖企业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高层次青年人才创新活力十足
获奖者中不乏一批年轻面孔,45岁及以下的青年人才占比超50%。其中,杰出青年中关村奖正是奖励在本市重点发展领域中,具有重大发展潜力的青年科学家。他们的年龄都在40岁以下,却已在各自的科研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
“我从小就被自然界的种种现象吸引,对生命为何如此精妙充满好奇。”这份兴趣,驱动着北京大学教授刘颖选择了生命科学研究,“科研的魅力就在于未知——很多实验结果都与我们的假设不同,但正因如此,每一次结果的出现都让我充满期待。”
在探索中,刘颖团队揭示了细胞识别氨基酸和葡萄糖水平的新机制,提出线粒体不仅是细胞“能量工厂”,更是“监测者”的新概念:当线粒体功能异常时,细胞会如何发出“求救信号”并启动自我修复机制。系列发现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生命如何保持平衡,也为研究代谢失调和衰老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
刘颖所在的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参与建设了坐落于怀柔科学城的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围绕大科学装置开展有组织科研,能凝聚更多力量集中攻关,推动重大科学计划的落地,意义深远。”刘颖说,过程中也将涌现出成长迅速的青年科研人才,他们将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202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奖励概况
邓宏魁、董进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常凯、陈天石等26人荣获杰出青年中关村奖;马蒂亚斯·谢弗勒、新井健生等10人荣获国际合作中关村奖。
57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包括一等奖15项,二等奖42项;24项成果荣获技术发明奖,包括一等奖6项,二等奖18项;112项成果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包括一等奖29项,二等奖83项。(记者 刘苏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