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党建,促发展”
党建赋能商务领域 北京房山推进非公企业 “两个覆盖” 新实践

当物流车穿梭不息、直播电商蓬勃生长,新经济业态下的非公企业如何凝聚红色力量?2024年5月,北京首家区级国际商会党委 ——房山区国际商会党委正式成立。一年多来,该党委以破解行业发展痛点为切入点,将党的建设与商务领域发展深度融合,推动非公企业党组织“两个覆盖”(组织覆盖、工作覆盖)从“有形”向“有效”跨越,为区域非公党建提供了可复制的“房山样板”。
织密党建网络 房山商务领域“两个覆盖”见实效
房山区国际商会党委成立以来,以构建全域党建网络为目标,推动“两个覆盖”工作多点突破、纵深推进。
在组织覆盖上,党委打破企业壁垒,整合全区商务领域资源,内设餐饮等9个专委会(协会),将100余家企业纳入党建体系,实现“由点到链”全覆盖。工作覆盖中,党委配备11名委员,实行“委员联系协会”制度,通过走访摸排找回“口袋党员”,同时制定工作规则,明确职责分工与运行机制,推动党建要求写入企业章程,确保工作落地。
服务覆盖更注重“由虚向实”。党委打造“新商务 心服务”党建品牌,建立助企赋能机制,开展“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活动,把党建优势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实际成效。党业融合则“由浅入深”,通过“一对一”把脉,引导企业将红色基因融入发展。北京凯达恒业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建立“党员三关”机制,攻克土豆深加工技术难题;太和康美(北京)中医研究院有限公司党支部组建红旗实验室,1年获5项专利,诠释了“党建强则企业兴”的发展逻辑。
攻坚路上遇瓶颈 房山非公党建直面难题
尽管“两个覆盖”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房山区国际商会党委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多重现实挑战。
“口袋党员”排查难是首要问题。部分非公企业职工党员组织关系未转入,加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大,党员底数难摸清,组织覆盖存在“盲区”。其次是“小微分散”企业覆盖难,房山区大量“小个专”企业员工少、变动快、党员零散,单独建支部难度大,联合建支部稳定性不足,成为“两个覆盖”的薄弱环节。
此外,“重形式轻实效”问题尚未根除。个别企业党组织存在 “挂牌空转”现象,组织生活不规范。同时,党建力量配备不足,党建指导员、联络员队伍存在数量不够、能力不均、流动频繁等问题,专业化党务人才短缺,难以满足党建工作需求。
创新举措破难题 房山非公党建谋划新路径
借鉴温州、泉州、莆田等地先进经验,房山区国际商会党委明确“组织体系深度嵌入、工作力量精准滴灌、实质作用多维释放”主线,推动“两个覆盖”提质升级。
构建三级穿透式管理体系,破解党员管理难题。区级行业党委“抓总”,组建各行业党委(党总支),赋予党员发展审核权、评星定级主导权;头部企业党组织“带动”,建立“会员议事会”,组织链上企业共过组织生活、共解发展难题;乡镇街道“兜底”,将小微网点纳入属地网格,建设“红色驿站”,提供“一窗通办”服务,实现党员“流动不掉线、发展不缺位”。
打造党建指导员数字化平台,提升服务效能。搭建“区级中枢+行业子系统+属地微网格”指挥链,数据中枢实时抓取企业40余项指标,生成“党建成熟度雷达图”;分层分类建强指导员库,实行持证上岗、星级管理;线上平台设置任务发布、过程纪实、积分晾晒、智能分析四大场景,线下配套“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红黄牌预警”“揭榜激励”机制,推动“数字红利”转化为治理效能。
探索群团先行的孵化机制,扩大覆盖范围。借鉴温州鹿城等经验,在行业专委会布点“红色驿站”,由工会、妇联、共青团运营,实行红色能量积分制度;联合团区委组建青年突击队,派驻“青年特派员”,开展“码上党课”等活动,优先推荐优秀队员入党、参评先进,推动暂不具备条件的企业“成熟一家、转建一家”,实现“组织孵化在工位、红色基因在岗位”。
“两个覆盖”不是终点,而是非公企业党建的新起点。未来,房山区国际商会党委将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持续推动行业党委作用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行业振兴动能,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