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千余项市级服务企业“掌上办”

解决近百万个企业诉求,是力度;“京通”实现1453项市级服务“掌上办”,是速度;全面执行“扫码检查”,是温度;城市轨道交通全球“五大卡”拍卡过闸,是开放度。
市发改委副主任林剑华介绍,本市升级打造营商环境“北京服务”品牌,一批含金量高、有实效的政策举措密集落地,彰显改革成效。
“一张图”全流程事项办理
再过一个多月,北京和崎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在京的第一座工厂就将开工。3.5万平方米的厂房里将布设10多条产线,生产集成电路工艺专用的自动化传输设备。
“我这个搞了20多年研发的人来跑建设手续,真是一窍不通!”公司筹备项目建设的研发副总钟华一度发愁:一个工程项目从“签约”到“拿地”,再到“落地使用”,时间跨度长达数月,最多涉及30余个环节。
而现在,钟华拿着一份流程图,不同时点该做什么都门儿清。立项、规划证陆续办成,整个项目速度比想象中要快。这份流程图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咨询服务系统里,每个环节预计办理天数、办理状态等重点信息一目了然、一图读懂。
钟华是首位享受这套服务系统的企业负责人。系统集成了各审批事项的标准化办事指南及在线申报接口,企业可直接发起全流程事项办理。
“一件事”覆盖113项涉企服务
类似这样整合政府服务环节和流程的营商优化举措还有“一件事”改革。
上月,十渡景区旁的北京张坊秀标农家院从个体工商户转型为有限公司。跑手续前,农家院老板苏秀彪打听了一下,办下来估计要跑六七趟。因为“个转企”涉及市场监管部门的变更登记、税务部门的清税信息核验、公安部门的公章刻制等8个部门的业务。但到了政务服务中心,他一次全办下来了。
虽然涉及的不同事项分属8个政府部门,但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只是“个转企”一件事。这正是北京营商改革的重要发力点。根据优化整合后的“一件事”办理流程,经营者在完成清税信息核验、“个转企”变更登记后,平台同步将涉企事项推送至相关部门,经营者不用单独再向这些部门提交申请,办理时限也从原来的23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
改革让“一堆事”变成“一件事”。目前,本市已打造企业开办、变更、注销等113件服务企业群众全生命周期“一件事”。
更多个“一”见证改革的效率和便利:“一网通办”,新增330个事项入驻统一申办受理平台;市政公用设施一站式报装,营业执照等证照信息共享;初步实现环评和排污许可“两证合一”全覆盖;一站式政策服务平台上半年汇聚政策738份,上线579个政策兑现事项……
“这样的‘小切口’改革,见证‘北京服务’品牌的含金量。”林剑华说。
“一站式”服务跨境投资贸易
对于看好北京发展机遇的外资企业来说,投资贸易的便利化举措,正成为吸引他们加码投资的关键因素。
“临床试验等数据的有序出境,对加速新药上市进程格外关键。”今年,医药企业拜耳所开展的临床试验相关数据合规跨境,向德国总部汇聚,提速了新药研发进程。
拜耳在中国的第一个开放创新中心落在南五环的国际医药创新公园里。这座“公园”集聚的国际医药巨头成为北京吸引外资研发的缩影:阿斯利康投资25亿美元建设第6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及首个在华疫苗工厂,礼来创新孵化器投入运营、首家孵化企业实现入驻,辉瑞北京研发中心启用。
为何选择北京?答案在每个企业可感的细节里。
10家在京外资企业今年获工信部首批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试点批复,申请业务种类和数量居全国领先地位;共建“一带一路”直通车综合服务平台挂牌,集成投资备案、经贸政策咨询等模块,提供一站式、综合性服务;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启动,实现国内进港货物直接转运至国际出港区域,货物交接次数从4次减少为1次,操作时效从24至36小时缩短为4至8小时……营商改革带来的效率提升,不断激发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更折射出北京谋求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记者 曹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