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施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豁免清单 130余个项目已获免办服务

人民网北京5月21日电 (记者李博)记者从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获悉,北京市深入推进规划用地审批制度改革,构建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探索施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豁免清单,截至今年一季度,已为130余个项目提供免办服务。
北京市创新服务理念,分级分类优化审批流程。结合项目特点分类制定规划许可流程,大幅压缩办理时限,主要分为四类。
“常规办”方面,相关项目规划许可办理时限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规定的20个工作日压缩为7个工作日。“简办”方面,全国首创简易低风险项目审批改革,5个工作日即可核发规划许可,还可与项目备案、施工许可等事项并联办理。截至今年一季度,已为超过3800余个低风险项目提供服务。
“即办”方面,对招拍挂出让方式取得住宅用地和“三城一区”仓库厂房等4类项目试行告知承诺制,时限压减至0.5个工作日。截至今年一季度,已为200余个项目提供即办服务。“免办”方面,探索施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豁免清单,对符合豁免清单的项目直接进行备案,免于办理规划许可证。截至今年一季度,已为130余个项目提供免办服务。
“我们引入‘风险+信用’管理理念,对建设工程项目开展分级分类规划监督。根据项目位置、规模、高度等特点以及实施主体信用情况,把项目区分为低风险、一般风险、较大风险和重大风险四个等级,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不同频次的现场检查。”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说,同时根据不同项目类型划分不同的监督重点,居住类项目重点监督与居住人利益相关的内容,非居住类项目重点监督与城市建设公共利益相关的内容。
北京市加强协同联动,保障项目建设“减负提速”。搭建交通、园林、住建等部门及各类市政公用企业等单位参与项目研究的“多规合一”协同平台,目前平台共有国家、市区等部门700多家,一起统筹协调建设需求和管理要求,为各类项目提供“全程线上、一站式、集成式”规划与各专项评估服务,实现“多审合一”。截至今年一季度,已为超过1.5万个项目提供服务。
按照“时间相近、内容相似、主体相同”原则,将14项测绘事项合并为4项综合测绘事项;发布地方标准,建设“多测合一”服务平台,实现各类测绘成果数据“前端统一提交+中台智能转派+后端共享互认”。自2022年6月“多测合一”平台上线以来,已累计上传约4300余份测绘成果,为企业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约20%。同时通过“多测合一”成果对接到全过程规划监督平台数据共享应用,实现动态监管、非现场监管。截至今年一季度,已有3200余个“多测合一”成果实现共享。
推行“四师协同”(规划师、建筑师、评估师和园艺师)工作机制,目前北京市有328个团队、数千名责任规划师长期扎根社区和乡镇,在多个规划节点提供专业支持,协助优化规划方案、参与公共空间提升等,以及协助解决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
北京市强化全流程闭环,在规划编制层面,通过“1总规+2控规+14个分区规划+120个乡镇单元规划+1371个街区控规+50个专项规划”逐层传导的规划体系,统筹和指导规划实施。在规划实施层面,建立决策和办理分离的规划审批制度。通过规划“编-审-批-验”环环相扣的全流程闭环,确保规划实施“不走样”,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接下来,北京市将不断深化“多审合一、多证合一”规划用地审批改革,持续丰富和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体系,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