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观测猛禽“第一哨站”百望山见证“千猛过境”奇观

鸟友纷纷举起“长枪短炮”抓拍过境猛禽。 百望山森林公园供图
“注意注意!望京楼观测点发现一只赤腹鹰,预计很快飞抵黑山头!”对讲机里传来一阵急促的声音,监测员汪周立刻紧张起来,左手举起望远镜望向天空,右手捏紧了计数器。几秒钟之后,远远的一个小黑点从空中划过,十多位鸟友同时举起望远镜和长焦镜头,齐刷刷对准。快门声此起彼伏,汪周的计数器也咔嗒一响,记录下这珍贵的一刻。另一位监测员则在记录本上又加上一笔。
这是5月16日记者在百望山森林公园采访时见到的一幕。
“13日我们拍到了上千只,昨天还观测到了棕腹隼雕,北京的新纪录!”鸟友们兴奋地向记者分享这份喜悦。
作为华北地区著名的“猛禽通道”,百望山每年四五月份都会迎来自然界的盛大演出。成群的猛禽振翅掠过山脊,守候在此的鸟友用镜头记录下一场场猛禽过境的盛大场面。
本市观测猛禽“第一哨站”
“猛禽,作为生态链的顶端捕食者,它们的生存和迁徙情况,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这个地区整体的生态质量和稳定性。”百望山森林公园高级工程师王丹见证了猛禽监测项目的发展。
猛禽为何会在百望山聚集?王丹介绍,猛禽大部分具有迁徙习性,春天从南方的越冬地飞到北方的繁殖地繁殖,秋天又从北方返回南方的越冬地越冬。同时由于它们个体较大,需要借助山体间的上升气流,为它们的飞行助力。而北京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的候鸟迁飞通道上,南北走向的太行山脉便成为猛禽迁徙的“空中高速”。百望山是京西太行山最东端的一座山峰,这里视野开阔,山峦绵延起伏,沿着山脉的迎风坡形成了稳定、强烈的上升气流,这对翱翔中的猛禽来说,相当于提供了“免费汽油”。同时,山上植被茂密,生物多样性丰富,食物资源充足,为迁徙路上的猛禽和林鸟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补给和理想的栖息环境。百望山也因此成为这条“空中高速”上的“第一哨站”。
从2013年起,自然之友野鸟会将百望山选为北京猛禽项目监测点,每年迁徙季,共146天,都有志愿者在百望山上观察记录猛禽。
监测到猛禽新种类
在迁徙季,当一天内观测到超过1000只猛禽飞过,就被大家称为“千猛日”。几十只甚至上百只猛禽同时在天空盘旋的壮观景象,被称为“鹰柱”或“鹰河”。这样的日子并不常见,需要合适的天气、风向以及猛禽迁徙的高峰期等多种条件聚齐了才有可能一见。
5月中旬,正是“千猛日”最可能出现的黄金时段。为了不错过这场观鸟“盛宴”,鸟友们纷纷前往百望山“押宝”,监测员们更是整日蹲守。
执着蹲守在5月13日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经过一整天的严密观测,成功记录到2000多只猛禽展翅飞越的壮观景象!
到了5月15日,更是迎来了激动人心的一天。当天上午10点06分,在百望山黑山头,大家正满怀期待地守望新一个“千猛日”的到来。一只凤头蜂鹰率先飞入大家视野,在它后面还有一个“大家伙”。但当时雾气弥漫,能见度不太好,远观那只猛禽似乎也是只凤头蜂鹰。大伙纷纷对它进行了拍照和记录。傍晚时分,当大家在微信群里讨论这一记录时,有人觉得这只猛禽疑似棕腹隼雕。越来越多的清晰照片被抛到群里,项目组专家组讨论后一致认定,这只猛禽是北京观测的新纪录——首次监测到棕腹隼雕。
鸟友群沸腾了——棕腹隼雕的惊鸿一现,无疑为百望山的猛禽观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监测到暖心救助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猛禽的故事,百望山森林公园从5月1日起举办《鹰飞百望·万物共生——百望山森林公园猛禽生态展》。
百望山森林公园高级工程师姚爱静带领记者参观了展览。“这几年,雀鹰、凤头蜂鹰、黑鸢、普通鵟等常见猛禽纷纷现身……”因为刚刚监测到了棕腹隼雕,她还特意更新了一下讲解词,“我们这里监测到的猛禽种类,5月13日还是41种,从15日开始是42种了,占北京猛禽种类的80%以上!”
记者在展览中看到,观鸟爱好者们不仅热衷于猛禽监测,更积极参与受伤猛禽的救助工作。每当发现受伤的猛禽,鸟友们会立即联系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或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展开专业救援。在救助过程中,有许多温暖而智慧的细节令人动容。比如,一些伤势过重遗憾死亡的猛禽,它们的完整羽毛会被保存进“羽毛库”,用来给那些已经痊愈但羽毛缺损的猛禽做接羽手术;在填喂救助的雏鸟时,为了避免这些敏感的小生命受到惊吓,医生会先用布遮住自己,再使用猛禽造型的手偶进行喂食……
建设猛禽友好型林地
百望山森林公园管理处副主任冉升明表示:“公园正在建设猛禽友好型林地,增加山楂、山杏等浆果植物吸引小型鸟类,为雀鹰、松雀鹰提供猎物资源。扩大湿地面积,增加小微湿地和蓄水池等,构建‘森林——湿地——草地’复合生态系统,为猛禽等鸟类提供更丰富的栖息环境。
从去年开展的森林资源本底调查来看,百望山现有兽类15种、鸟类217种,昆虫500余种。”如今,随着大众“观猛”活动热度的提升,百望山作为离城中心最近的山地森林公园,每到迁徙季节,猛禽观察点都吸引了很多观鸟爱好者。为了拉近猛禽和公众的距离,园区在春季和秋季猛禽观察点设置了猛禽科普展牌、每年都会举办各种观鹰、猛禽放飞、猛禽文化市集等活动。
据介绍,未来,百望山将通过‘科研监测+科普教育+生态修复+文化赋能’的四维策略,构建一个‘可感知、可参与、可持续’的猛禽保护体系。(本报记者 代丽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