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时光守护人 东城区举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沙龙

人民网北京4月8日电(记者池梦蕊)4月8日,“坚守·传承——致时光守护人”东城区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沙龙在曹雪芹故居纪念馆举办。各位传承人以“时光的故事”为主题展开了一场非遗与时间的对话。
文化和旅游部于近日确定并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东城区共有11人入选,居全市第一。至此,东城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总人数已达60人。
此次入选的11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涵盖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4个非遗类别,分别为智化寺京音乐代表性传承人屈永增,玉雕(北京玉雕)代表性传承人郭石林、杨根连、张铁城,北京绢人代表性传承人滑树林,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衣福成、米振雄,家具制作技艺(北京木雕小器作)代表性传承人王兆琪,雕漆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志刚,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赵小刚,北京蒙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中凤。这其中,既有传统文化的的守护传承,有让古老技艺的创新探索,共同勾勒出东城非遗传承的生动图谱,彰显了东城区作为首都核心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卓越的非遗保护成果。
东城区是古都文化和京味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不仅有故宫、天坛、大运河、中轴线这样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更有着绚烂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城区非遗代表性项目达225个,位居全市首位。传承人367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60名。
近年来,区文旅局坚持将“非遗之城”作为文旅工作的支点,从建立完善非遗保护政策机制、加强非遗人才培养、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促进非遗保护活态传承等方面综合施策,通过非遗“焕新计划”“非遗在社区”等举措,系统性推动非遗传承,构建了活态传承生机勃勃、保护体系不断健全、创新活力持续涌动的发展图景。
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制定了《项目认定管理办法》《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专项扶持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等,不断健全新时代非遗工作的“四梁八柱”,使东城非遗传承有序、后继有人。
实施非遗“焕新计划”,先后认定两批、十个“非遗新场景实践基地”,连续三年开展“非遗焕新”优秀项目扶持计划,推动非遗进酒店、进商圈、进园区,加速了优秀传统文化破壁出圈。
2024年,先后推荐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参与文旅部、北京市和东城区主办、组织的各项主题活动35个,如服贸会、北京文化论坛、世界城市品牌大会、北京市旅游发展大会、多哈书展等,涉及露出非遗项目133次,传承人100余人。特别是通过搭建完美世界文创大赛的平台,以杨根连大师的金镶玉工艺为蓝本制作的龙年文创玉笔,生动实践了传统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4年单品实现收入50万余元。乙巳蛇年春节期间,推荐剪纸传承人徐阳的42幅作品参加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常驻世贸组织代表团和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在瑞士日内瓦举办的万国宫“迎新春”活动。
东城区副区长王智勇表示,下一步,东城区将不断完善非遗保护制度和促进体系建设,不断丰富东城区“人无我有”的文化清单。进一步提升非遗保护协同发展水平,使“非遗之城”的土壤更加肥沃。进一步发挥东城非遗资源丰厚的优势,充分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创新非遗产业等路径,多方联动共话传统非遗的焕新发展。依托新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资源,以活态激发活力,大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打造东城区非遗名片,助力古都文化走向世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