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

“小老”助“老老” 通州潞城有支“助老有我”志愿队

2025年04月03日13:32 |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小字号

推开通州区潞城镇八各庄独居老人雷玉兰的家门,阳光透过擦得锃亮的玻璃窗洒在地板上,曾经的昏暗小屋焕然一新。这背后,是70岁的志愿者李凤玲和她的志愿伙伴蹲身两小时、换了十几盆清水的“硬核清洁”。

八各庄村有支“助老有我”志愿队,成员平均年龄已超60岁,这支被乡亲们亲切称为“老宝贝”的队伍,用1300余小时的志愿服务,为村里的独居老人筑起温暖的港湾。

面对老人家中积存多年的顽固污渍,李凤玲笑着说:“咱身子骨硬朗,能帮一把是一把!”曾是理发师的张秀利,退休后重拾剪刀,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免费理发。“年轻时的手艺,没想到老了还能派上用场!”队长蔡德洪每月带领队员们入户排查电线老化、插排过载等安全隐患,并为每户提供整改建议。

志愿队的服务清单上写满温情:30次上门理发,让银发焕新颜;176场安全检查,为老旧电路贴上“平安符”;57次深度清洁,让堆积如山的杂物化为整洁有序……

据介绍,助老志愿服务的故事始于三五个热心肠的“老交情”。彼时,张秀利,李凤玲,王秀芳,兰射香等五六位村民时不时就帮独居老人扫扫房间,这种基于人情往来的互助,虽温暖却难成体系。去年,曾经常参与志愿服务的蔡德洪搬到村里,加入志愿服务队成为带头人,把原本零散的帮忙转化为规范化服务,确定“三个一”行动方向——每日一次暖心敲门、每周一次深度清洁、每月一次集体入户,为独居老人筑起“安全+温暖”的双重港湾。

这支队伍用行动证明,当现代志愿服务理念扎根乡土,那些朴素的邻里情,终将长成支撑乡村善治的参天大树。正如蔡德洪所说:“我们这辈人最懂,守望相助就是乡村振兴最好的底色。”

在“副中心有我”的号召下,潞城镇依托“文明银行”基层治理动员服务体系,搭建起多元参与的治理大舞台,念好“找对人、搭好台、鼓足劲、干成事”的“十二字诀”,为有热情、有时间、有能力的志愿种子提供指导,走出一条“从普通群众到共治骨干、从一个骨干到一支队伍、从零散盆景到全域风景”的“三步”动员路径,将政府治理任务转化为全民共治行动。

无论是头发花白却热心肠的老人,利用闲暇时间入户为邻里检查安全隐患;还是充满朝气活力的亲子家庭,河边遛弯儿捡拾白色垃圾;亦或是全职在家的主妇们,为环卫工人钩织红围巾“温暖一冬”。“文明银行”精准聚焦不同身份、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为他们量身打造专属的参与场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激发每一个人投身基层治理的热情,让潞城的基层治理呈现出百花齐放、全民共建的蓬勃活力。

(责编:董兆瑞、高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