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晨代表:以城市复兴为导向推进中轴线遗产保护

昨天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北京市代表团召开全体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两高”工作报告。会议间隙,吴晨代表(左)和顾卫英代表继续讨论交流。 本报记者 戴冰摄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标志着其保护发展进入崭新阶段。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说,在北京中轴线长达7.8公里的序列空间里,包括了物质空间、文化传承、产业经济、社会活力和科技创新五大系统的中轴线城市文化风貌。新阶段下,更应以“城市复兴”为导向,秉承“积极保护、整体创造、有机更新、全面复兴”的理念来开展中轴线遗产保护。
在吴晨看来,中轴线缓冲区的保护利用十分重要。“中轴线总长7.8公里,包括15个遗产点和5.9平方公里的遗产区,以及45.4平方公里的缓冲区,总体占到北京老城面积的80%。”在“实施人口、建设规模双控,降低人口、建筑、商业和旅游密度,让核心区‘静’下来”的原则下,要想让人们充分感受体验中轴线的壮美与恢宏,应拓展至更大空间,既要向南北延伸,也要向东西渗透,将缓冲区创新性地作为遗产核心展示与体验的配套承载区。
如何做好缓冲区的空间规划与风貌治理?他认为,未来中轴线相关项目要加强市级部门统筹,东城区、西城区两区联动,统一规划、分区实施。其中要充分发挥责任规划师的职能,保障规划实施、助力社会治理、增进人民福祉,让中轴线治理更有精度。
中轴线是一条物理轴线,也是一条文化轴线、发展轴线。吴晨说:“中轴线不止于遗产本体,还有遗产环境。”在重视本体的同时,也要关注挖掘其他遗产环境保护对象,比如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视廊及城市天际线、历史城廓、历史街巷、历史河湖水系等,讲好中轴故事、讲好北京故事,让中轴线内涵更有深度。
“中轴线不止于壮美的鸟瞰角度,更要重视人本体验。”他建议,以中轴线文化探访路为骨架,把重要的空间与文化资源有机联通起来,“串联展现中轴意象的‘场所’,形成具有沉浸感的历史时空‘场景’,比如以中轴线为纲形成贯通东、西城的二环滨水绿道、皇城城廓历史文化步道等,提升文化探访体验。”
如何以中轴线保护利用辐射带动老城及城市发展?吴晨说,应进一步针对中轴线遗产区与缓冲区的功能调整和实际建设需求,结合北京老城复兴,固化中轴线保护复兴的共识目标、制定便于操作的近期建设指导意见等,形成相关规划指引和行动计划,继承和发展传统文脉,引导和控制新项目的规划建设。(本报记者 范俊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