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

“北京研发 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

2025年02月26日08:51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本报讯(记者 刘苏雅)京津冀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3年的3.22%,上升到2023年的4.27%;三地科技主管部门先后签订3期基础研究合作协议,投入经费8700万元;北京输出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0余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40余亿元,年均增长率25%……最近,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发布一组数字,生动体现近年来京津冀三地握指成拳、协同创新的局面。

  河北省三河市,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联泰集群的生产线全力运转。一台台高性能算力服务器、人工智能大模型智算中心设备等“智造”产品走下产线,销往全国各地。“订单需求特别旺盛,去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今年又是‘开门红’!”联泰集群三河公司生产制造中心主管宋世杰说。

  联泰集群的研发团队位于海淀区,生产线在三河市。“两年前,我们是第一家入驻燕郊中心的企业。”宋世杰说,“三河市提供战略投资和税收优惠,为企业降本增效;园区提供人才招聘、知识产权申报等专业服务支持;定制快巴方便跨省通勤……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入,从产业政策到日常生活,越来越便利。一些同事干脆举家搬到三河,生活幸福感提升了。”

  “研发在北京、转化在三河”的协同模式逐步成型,企业的发展也带动算力服务器制造、智能搬运机器人等上下游产业在园区聚集。

  在京津冀区域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北京教育科技人才发挥了突出优势。联泰集群的发展只是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京籍”顶尖科技成果,正在津冀两地的应用场景落地生根。京企在雄安新区开展的国产建筑设计数字化系统技术研究及应用场景打造项目,将服务于津冀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需求,数字化平台上,一栋栋建筑正在“拔地而起”。奇安信、启明星辰等领军企业的近20个项目,正在津冀开展研发与应用示范。

  “围绕三地共性问题和需求,我们面向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精准医学等重点领域设立项目指南,联合资助项目177项,并通过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促成三地500多个科研团队开展合作研究。”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多项重要成果已经走向实际应用。

  此外,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津冀重要节点城市布局成果转化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初步形成“北京建能力、区域造生态”的协同机制。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表示,将继续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大增量”。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管理办法将出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三地还将研究制定促进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提高技术转移机构市场化服务能力。未来,三地产业生态将逐步形成,打造有整体竞争力的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生态。

(责编:尹星云、高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