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委员吴晨:进一步推动北京中轴线保护与活化利用
人民网北京1月17日电 (记者尹星云)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于1月13日至17日召开。会议期间,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带来关于进一步推动北京中轴线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建议。
北京市政协委员吴晨。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其保护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应深化拓展中轴线遗产、持续做好名城保护,结合中轴线遗产活化利用与老城复兴,建议以人居科学为指引、以城市复兴为导向,持续推动中轴线保护与活化利用。” 吴晨表示。
他认为,北京中轴线不止于单一轴线,还有缓冲区域,建议充分利用好缓冲区,开放中轴空间思维,总体梳理资源,提升中轴线空间承载力,让中轴线辐射更大尺度。他建议中轴线的活化利用不应局限于遗产点,感受、体验中轴线应拓展至更大的空间,既要向南北延伸,也要向东西渗透,将遗产保护缓冲区作为遗产展示与体验的配套承载区,创新性的开展中轴线的展示与体验。
“比如缓冲区范围内能够烘托并强化中轴线整体空间秩序的遗产环境要素都可以纳入中轴线体验范畴,包括皇城城廓、棋盘路网、景观视廊、第五立面、历史水系、传统地名等。”吴晨介绍,以皇城城廓为例,在推动中轴线遗产点向社会开放的同时,打造中轴文化新空间,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可在缓冲区规划相应展示、体验的配套服务设施,如在钟鼓楼周边等地选择合适的场所设置中轴线遗产展示馆,加强中轴线整体格局、遗产价值及申遗历程的展示。
吴晨认为,在中轴线区域应重视步行城市规划,传统中轴线总长为7.8公里,应充分考虑步行者对城市空间的体验,丰富行人的空间感受和视觉体验,让大家多方位、多角度感受中轴线的文化价值,体会中轴线整体格局之美,“建议以中轴线文化探访路线为骨架,营造与串联更大范围的文化探访路线,把重要的空间与文化资源有机联通起来,寻求中轴文化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形成历史与时空的‘沉浸感’,提升文化探访体验。比如以中轴线为纲形成贯通东西城的二环滨水绿道、皇城城廓历史文化步道等。”
北京市构建了全国首个全市推行的责任规划师制度,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吴晨建议在中轴线保护与活化利用过程中,充分发挥责任规划师的作用,鼓励责任规划师工作由“规定动作”逐渐向“自选动作”拓展,鼓励责任规划师持续深入社区,推动街区更新、工作交流、技术咨询等,并开展相关小微更新实施项目,和居民“共同设计”,在基层治理与街区更新层面上进行创新与突破。
“中轴线不止是传统名片,更要持续保持活力,建议重视遗产区前门、地外大街等商圈复兴,增加活力、提升商业品质,让中轴线区域更有‘活度’。”吴晨表示,无论是“前朝后市”的地外大街,还是“朝前市”的前门大街、大栅栏,或者西单、东单、西四、东四等,都是曾经赫赫有名的繁华之地,中轴线上需要这些传统名片,更需要重塑活力的高质量发展。
吴晨还建议,在中轴线缓冲区如钟鼓楼、故宫、前门周边等区域继续探索可持续性的城市更新,赋能城市复兴,让中轴线保护更有厚度。遗产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轴线及其周边区域融合了古老胡同与现代街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气息,近年来,通过城市更新和环境提升等措施,不仅保护了老城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空间。“申遗成功标志着新的起点,意味着需要进一步提升中轴线区域的环境和服务品质,充分利用其文化价值和国际影响力,促进整体风貌的和谐共生。”他表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