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体检报告公众读本(2023年度)》发布
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提速 运河商务区累计注册企业2万余家

人民网北京12月24日电 (记者李博)记者从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获悉,《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体检报告公众读本(2023年度)》于日前发布,报告显示,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提速,运河商务区累计注册企业2万余家。
据介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工作机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体检报告公众读本(2023年度)》围绕首都功能、城市规模、空间布局、生态底线、城市治理、安全韧性、区域协同7个重点领域评估规划实施成效,总结首都建设和发展的年度特点。
市级机关第二批集中搬迁完成
北京深入落实城市战略定位,中央政务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北京市级机关第二批集中搬迁工作完成,腾退空间承接利用工作稳步开展。
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2023年,中关村科技园研发人员首次突破百万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以上,基础研究经费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在16%以上。
老楼加装电梯完工量创历史新高
报告显示,2023年,北京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下降。建设用地供应约六成投放在城市副中心和平原多点地区。
北京推动《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落地实施,梳理形成50项政策改革创新任务。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42个试点项目已完工31个。市属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355个、完工183个。老楼加装电梯完工量创历史新高。
城市副中心承载力和吸引力稳步增强
北京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城区坚持减量提质和重大项目建设一体推进。城市副中心承载力和吸引力稳步增强,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隧道实现双线贯通。
两轴地区加强规划实施统筹,《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正式公布实施。
北京成为“千园之城”
北京推动全域森林城市建设,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9%。全市已建成各类公园1065个,成为“千园之城”。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城市公园环公园达到109个,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40余个公园相继开放。密云水库蓄水量达35.8亿立方米以上,再创历史新高。
北京持续推进清洁能源改造工作,年度完成103个村、3万户农村居民“煤改电”工程。
通学公交运行线路增至273条
北京推进公交地铁融合发展,2023年公交站到地铁出入口换乘距离小于50米站点由上年84%提高至86%。实施城市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完成251公里非机动车道整治。提升步行和骑行便利度,全年共享单车骑行量超过10亿人次。
通学公交运行线路增至273条,服务学校达106所。新开通勤、通医、通游等多样化公交和定制公交414条,累计达1036条。
2023年,北京市新建、改扩建学校35所,新增优质学位3.8万个。出台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累计创建150家示范性托育机构。建成养老助餐点2022家,覆盖5350个城市社区、313万余人。
完成门头沟房山灾后重建规划
北京高效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妥善安置34.4万名受灾群众,759所受灾学校全部如期开学,1万余套受损农民住房完成修缮,167条受损道路完成修复。按照“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完成门头沟、房山灾后重建规划。
城市韧性水平持续增强。印发全国首个韧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北京市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将韧性城市理念进一步嵌入首都规划之中。印发《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2022年—2035年)》,规范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和运行。
平谷区创建国家“平急两用”发展先行区,改造“平急两用”酒店14家、新型乡村社区26个。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建设房山区十渡应急保障中心、霞云岭乡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门头沟区水峪嘴村等安全应急小屋“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确保电不断、水不停、讯通畅。
轨道交通平谷线加快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北京以“交钥匙”方式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三校一院”开学开诊。
津兴城际等开通运营,铁路营业里程超1.1万公里,高铁实现对京津冀所有地级市的全覆盖。通勤定制快巴覆盖北三县、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区域。
京津冀联合绘制完成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累计成立15个跨区域特色职教集团(联盟),组建22个京津冀高校发展联盟。三地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加快推进,开通天津港至北京大红门及平谷等海铁联运班列。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轨道交通平谷线加快建设。截至2023年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累计注册企业达9932家,引进重点产业项目152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