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带来“三本账”收益
人民网北京12月20日电 (记者李博)记者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北京实施能源低碳化、产业绿色化、交通清洁化等根本性、源头性解决方案,走稳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路线,实现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双下降,北京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数据显示,十余年来,北京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60%以上,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分别下降50%、40%、80%以上。与之同步,在GDP增长110%的同时,万元GDP能耗下降近50%,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超50%,实现了环境、气候、经济“三本账”收益。
据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减污”是指减少污染物排放,“降碳”是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是在实施环境污染防治或降碳措施过程中,实现碳污的共同减排;“增效”是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
北京深挖减污降碳协同潜力,于2023年9月出台了《北京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围绕目标、领域、任务、区域、政策、监管六方面部署协同重点任务,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我们紧盯碳污源头,聚焦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协同治理。”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能源领域,通过加快发展光伏、地热等本地可再生能源,大幅提升外调绿电规模,进一步减少化石能源消费,2023年与2019年相比降碳600余万吨,减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3万余吨。交通领域,通过综合施策,新能源及国五以上机动车占比超过70%,汽柴油消费量由2019年660万吨降至2023年530万吨,实现降碳300余万吨、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分别减排2万和1万吨左右。
北京强化政策支持,构建多环节、全方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进体系。源头管控方面,试行将碳排放核算评价纳入环评,累计推动90余个建设项目开展碳污核算。过程提升方面,修订《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汽车整车制造业》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级标准,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评级指标。政策激励方面,创新制定《北京市企业和项目绿色绩效评价指南(试行)》,开展企业和项目绿色绩效评价,根据评级结果给予支持。
北京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建立“4+N”试点建设体系,围绕机制、路径、技术等开展协同创新实践。今年1月,朝阳区、大兴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分别入选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城市试点和园区试点。
四个试点各具特色:朝阳区坚持环境要素协同、强化领域协同、创新政策协同,着力打造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减污降碳新范本。大兴区构建“1+3+N”创新模式,探索超大城市综合服务型城区减污降碳新路径。经开区打好政策协同、服务优化、龙头示范“组合拳”,探索产城融合工业园区减污降碳新模式。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稳步推进城市废弃物园区化协同处理,打造循环经济产业园减污降碳新范式。
北京还着眼超大城市生产生活运行保障需求,培育了N个减污降碳“试验田”。污水处理领域,综合应用沼气热电联产、分布式光伏发电、水源热泵等技术,实现降碳、降本。供热领域,集成减污降碳工具箱,绿色供热体系不断推进。城市更新领域,大红门服装商贸城变身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构建“水源热泵+地源热泵+冰蓄冷+能源塔热泵”供能系统,显著减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