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类人工智能教育场景逐步普及
本报记者 李祺瑶
人工智能将驱动教育改革。市教委等4部门近日发布《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明确到2025年,本市大中小学普遍开展人工智能(AI)场景应用,人工智能赋能学生学习与发展、教师教学方式变革、学生身心健康、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治理模式创新5类典型示范应用项目场景基本建成并逐步开放使用。
AI学伴将逐步推广
大中小学将逐步推广AI学伴和AI导学应用,围绕学生兴趣爱好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探究性学习指导等;深化AI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用,实现对学生学习成长情况的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助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人工智能课程进一步普及。本市将研制《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推动中小学校通过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方式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做好与高等教育阶段相关内容衔接。其中,小学阶段重在启蒙学生人工智能思维,初步具备人工智能素养和社会责任;初中阶段引导学生能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自身学习和生活;高中阶段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应用基本能力,学生能从跨学科的视角思考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高等教育阶段,本市开设人工智能通识类课程体系。市属高校将建设一批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建设人工智能辅修专业和微专业,启动人工智能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和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建设,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及人工智能跨学科学习。
创新场景服务学生身心健康
人工智能将赋能教学方式变革,实现教师备课、课堂教学、教学与学情分析、作业管理、答疑辅导等教学全场景应用。
各类创新场景将服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市将推广AI体育应用场景,加强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综合利用,联动四、六、八年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和针对性的体育锻炼指导。
各区各校将实施AI健康监测志愿者计划,采集学生饮食、营养、睡眠、运动、活动、体测等数据,建立学生健康成长档案,实现对学生健康情况的监测预警。教育、卫健、科技等部门将联合打造人工智能“健康咨询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辅导。
本市还将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融合模式,运用人工智能有效扩展家校沟通方式与渠道,动态获取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情况,积极回应家长的关切问题,提升家校沟通的效率和质量。
动态监管筑牢安全屏障
到2025年,全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建设完成。
本市将建设首都教育新地图,打造新型教育“学习圈”,支撑一站式教育学习服务,推动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创新;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开展学校基础数据、业务数据、教学数据的综合治理,构建“校园大脑”,支撑教务管理、教师考评、教学评估、后勤服务、校园安防等。
本市将建立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监管体系,明确学校引进人工智能教育产品的准入标准、审批流程及监管政策,指导学校、师生稳妥有序地开展应用实践;加强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前沿研究,提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论框架、方法策略和指导意见,为教师开展人工智能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市教委将会同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等部门开展教育领域大模型应用合规检测和分类备案,引入第三方安全机构的大模型风险监测平台,构建面向教育领域大模型的数据漏洞、隐私泄露等风险监测体系,形成“准入评估+动态监管”的防护体系,筑牢安全屏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