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文化周主场活动落幕
本报记者 王润
昨天下午,第八届中国戏曲文化周闭幕活动在北京园博园阳光剧场举行,为期七天的主场活动圆满落幕,但戏曲周的“精品大戏展”演出仍将持续到12月,京城各大剧场都有好戏上演,园博园内的“京彩灯会”也将持续到10月31日。
园博园地方园上演的地方戏吸引了众多观众。本报记者 刘平摄
中国戏曲文化周与“京彩灯会”交相辉映。
好戏连台
48家院团带来近百场演出
梨园雅韵声声慢,精品佳作连台演,9月27日至10月3日在园博园举办的主场活动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48家院团汇聚一堂,带来了近百场涉及36个剧种的专业演出。
京津冀名家汇系列演出在阳光剧场上演了保定老调、昆曲、河北梆子、评剧、北京曲剧等各剧种经典剧目。天津评剧院青年演员齐梓路10月1日演出评剧《茶瓶计》后非常激动:“戏曲文化周是全国优秀剧种的一个大聚会,大小院团来自四面八方,呈现给观众的是大家共同努力打造的戏曲盛宴。”
中国戏曲文化周的特色是“园林中的戏曲,戏曲中的园林”,园博园内,各具地方特色的园林空间成了戏曲表演的天然舞台。在晋中园、岭南园、闽园、忆江南等地方园,观众欣赏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精粹。尤其很多难得一见的稀有剧种、地方剧种,像山西上党落子、山东两夹弦、陕西弦板腔、广西鹿儿戏、内蒙古漫瀚剧、云南彝剧等,让戏迷朋友们大开眼界,充分感受到中国戏曲文化的百花齐放。
互动体验
提高观众对戏曲文化兴趣
戏曲周一向注重群众性互动体验活动的开展,“戏曲快闪”“戏曲时尚秀”等互动体验活动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和小朋友。近距离接触戏曲人物,欣赏充满魅力的戏曲扮相,让戏曲艺术走进了大众生活,增进了人们对戏曲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园博园永定塔侧的戏曲文化会客厅的展示厅中,陈列了我国华东、华南、华北、华中、西南、西北、东北地区的348个戏曲剧种,还收集了全国各地经典曲种唱段以供试听,并配有文字介绍,不少小朋友争先恐后用电子设备查找各个剧种对应的地区和特点。
会客厅的皮影戏舞台更是深受欢迎,既能看演出,还能到后台参观皮影戏的各种道具和表演过程。除此以外,还有戏曲雅集、沙龙、演出、名家见面、非遗手工等各种活动在此举行。北京戏娃文化传媒老师王珺表示:“我带着学生参加了多届文化周的活动,每一次经历都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对国粹艺术有了更多的热爱。”
风采展示
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戏曲周中,西安园举办的一场戏曲主题音乐会别开生面,一群90后年轻乐手以小型音乐会的形式,通过演出、互动、答题、讲解等各种方式,为大家展现戏曲音乐的魅力。音乐会总策划王介甫告诉记者:“我是一名90后戏曲乐手,参加过很多届戏曲文化周活动,对这个平台有很深感情,但是发现以往几乎没有独立展现戏曲乐队演奏的演出,所以今年我从自己专业角度出发,策划了这台音乐会,让更多幕后伴奏工作者走到了台前。”
今年戏曲周的中国戏曲票友大赛、戏曲社团展演等活动也都吸引了众多戏曲爱好者的积极参与,他们在这里一展风采,实现了自己的舞台梦。本届戏曲周还首次开展了大学生社团竞演活动,汇聚了数十家全国优秀大学生戏曲社团;开展了年度推介官征集评选活动,并产生了5名“年度推介官”。
活动丰富
搭建起多元交流平台
本届戏曲周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围绕“中国戏曲发展经验”的学术沙龙与座谈活动。全国戏曲界学者围绕“中国戏曲发展经验”“戏曲教育与实践管理”和“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三大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度对话与智慧碰撞。“戏曲座谈”邀请到各个戏曲院团领导、剧场管理者、戏曲院校专家与媒体记者,针对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和传承发展进行深入交流。
担任其中两场活动主持人的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马文表示:“中国戏曲发展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课题。特别是新时代戏曲如何紧跟时代,如何守正创新,是重大的课题。”
本届戏曲文化周还首次举办了首届中国戏曲(艺术)产业博览,邀请11个省区市的40家机构进京参展,现场设置了“体验工坊”等互动展区,以“展览+交易”的形式搭建起文化和旅游产业展览展示的舞台、洽谈交易的平台和创新研发孵化的基地。
看戏赏灯
戏曲周“京彩灯会”深度融合
“轮回山水见景致,景致之中唱人生”,第八届中国戏曲文化周首次与京城史上最大规模灯会“京彩灯会”深度融合,吸引了更多游客和观众前来游园赏戏观灯。戏曲艺术的深厚底蕴与灯会的璀璨夺目巧妙结合,昼夜交替,交相辉映,在园博园中共同编织出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
本届戏曲周在全网范围内掀起文化热潮,截至昨天,总浏览量突破8亿大关。这场戏曲盛宴吸引了众多媒体聚焦,新媒体平台成为重要传播阵地,不少网红达人通过各种形式,将戏曲之美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戏曲周还借助各网络平台打造云端戏曲展演,让未能亲临现场的观众也能畅享戏曲文化大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