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 (记者尹星云)9月25日,在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成就专场上,北京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郭汉桥介绍,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49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2.6%,已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据介绍,北京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和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需求,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持续优化顶层设计,逐步完善老年人民生保障、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体系,积极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新时代首都老龄事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今年拟建两千张养老家庭照护床位
郭汉桥介绍,今年北京市将布局建设100个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目前已完成验收6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目标已完成过半。
郭汉桥介绍,北京紧贴服务需求,创新完善首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近年来,北京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按照“培育一类主体、构建两种模式、实现全面覆盖”的总体思路,依托市场主体开展试点,探索形成了以“一清单、一平台、一张网”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针对“老老人”和重度失能失智老年群体照护难题,组织市场主体推出了不同内容、不同价位的24小时普惠居家护理服务套餐,目前已累计签约长期上门居家照护服务近1800单。
近年来,北京大力发展养老家庭照护床位,今年计划建设2000张床位。目前,各区已建成养老家庭照护床位近6000张,累计建设运营2.2万张。
养老助餐方面,北京大力完善助餐服务体系,推动城六区51家400平方米以上养老驿站转型升级、开办社区餐厅,鼓励社会餐饮企业参与养老助餐,目前已累计建成运营养老助餐点2256家,覆盖全市四分之三的城乡社区,累计提供助餐服务2788万人次。此外,北京还累计为1.2万老年人完成了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
今年,北京还将布局建设100个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据了解,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具备养老服务供需对接、调度监管、社区餐厅、老年学堂、康养娱乐、集中养老等功能,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普惠型养老服务。截至9月20日,已完成验收60家,其余40家的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
郭汉桥介绍,北京将突出资源统筹调配,坚持需求导向,把更多养老服务资源向“老老人”聚焦,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
“老老人”是指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包括高龄失能和高龄自理老年人。这些“老老人”是养老服务的刚需之刚需,也是养老工作的重点之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老人’保障好了,养老工作就兜住底了。”郭汉桥说。
郭汉桥介绍,老年人身心状况各不相同、需求复杂多元,重点应保障哪些人群、提供哪些服务,需要深入研究。去年,北京市委明确提出要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本月初,北京市委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努力破解“老老人”的服务保障难题。
在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方面,北京将突出资源统筹调配,坚持需求导向,把更多养老服务资源向“老老人”聚焦;突出发挥市场作用,加快培育品牌化、连锁化和规模化的经营主体,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好供需匹配问题;突出医养协同发展,打通医疗和养老衔接环节的堵点断点;突出要素支撑保障,从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提升服务质量。
“首都老龄事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下一步,我们将扎实推动首都新时代老龄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让全市老年人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郭汉桥表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