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水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五大河流连续三年实现“流动的河”
人民网北京9月24日电 (记者李博)记者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北京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治理、统筹推进,推动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稳中向好,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美丽图景逐步变成市民的生活场景。
2023年,北京市优良水体比例总体保持在70%以上,Ⅰ-Ⅲ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71.3%,较2019年增加16.2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河流。全市水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水生生物物种丰富,超过一半的河流以及超过七成的水库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为优良水平。2024年上半年,全市37个国考断面中有29个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占78.4%,无劣Ⅴ类断面,动态达到国家年度考核要求。
划定500余个饮用水源地保护区
北京市组织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明确保护范围和要求,目前全市已累计划定500余个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状况年度调查评估、专项执法,动态清理整治影响水源安全的环境问题。组织实施水源地周边环境风险排查及加密监测,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
在密云水库流域,北京实施《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2019-2025年)》,支持密云区完善流域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2021年以来,密云水库持续保持蓄水量30亿立方米左右高水位安全运行,累计向下游生态补水18亿立方米以上,稳定保持Ⅱ类水质。在官厅水库流域,推动人工湿地、库滨带生态涵养林建设,在上下游水域采取建立生态保护带、污水处理厂等治理措施,官厅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提升,2023年年均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京冀两地履行新一轮密云水库横向补偿协议,2021-2023年补偿河北8.5亿元;推进官厅水库横向补偿,2023年8月30日,京冀两地政府签署《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护横向生态补偿协议(2023年-2025年)》,携手保上游好水,送下游清水。京冀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印发实施《白洋淀流域跨省(市)界河流水污染防治工作机制》,房山区与河北保定市加强大清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推进大石河、小清河水环境治理。京冀两地落实《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框架协议》,每年轮值组织开展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演练。
建立双向补偿机制
北京市衔接国家要求,细化本地措施,印发实施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落实“十四五”阶段地表水、饮用水、地下水考核目标。践行“三水统筹”,制定实施碧水保卫战年度行动计划,分解落实16个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水质目标,将规划任务和具体工作分年度分区域落实。
北京印发《北京市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方案》,进一步健全长效监管机制与管理要求。尤其针对汛前、汛后,雨前、雨后重点时段,以及城市内重要河流,部署排口和污水设施排查、检查等,采取“清河”“清管”、及时清理河道水面等措施,降低汛期面源污染影响。
北京市持续实施水环境区域补偿政策,用经济手段督促流域各区落实水生态保护修复责任,推动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2023年起,实施新一轮水生态区域补偿,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类指标,建立双向补偿机制,促进水体流动、水环境洁净、水生态恢复。
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8年回升
北京市统筹实施引黄水、再生水等多水源跨流域生态补水,优化水资源调配,合理保障永定河等重点河湖生态用水。北京五大河流连续三年实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沿河水生态环境显著恢复。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8年累计回升11.01米,为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北京在全市布设200余处监测点位,以理化、水生生物、生境为监测指标,对河流、湖泊、水库等不同水体定期调查监测。同时利用卫星遥感、人工智能、水下观测、环境DNA等技术,进一步提高水生态监测评价技术水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