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文化论坛举办沙龙 聚焦文学“出海”与舞台艺术“出圈”
人民网北京9月21日电 (记者尹星云)9月20日下午,由北京市文联承办的2024北京文化论坛的两场专业沙龙“中国当代文学的‘出海’之路”和“舞台艺术的出圈和破圈”分别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和北京湖广会馆举办。
当代文学“出海”:跨文化传播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彰显作用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宁表示,北京市文联围绕“北京文学让世界看到 北京作家与世界对话”的主题,大力推动北京文学“出海”,打造的“优秀文学作品翻译工程”“北京作家日”品牌活动、“北京文学海外推广”系列活动已形成规模。五年来已助推刘恒、梁晓声、毕淑敏等35位北京作家的41部作品与海外出版社签约,覆盖18个国家13种语言。今年,北京市文联开始推出“北京文学走出去”3.0升级版,推动更多优秀文学作品走进海外读者,讲好中国故事;同时继续深化与国外艺术家的合作创作,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文化形象,向世界分享中华优秀文化。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杨庆祥表示,文学是具有通约性的艺术类型,中国非常重视文学作品出海、传播和推广,这几年随着影视转化、IP孵化,越来越多的海外读者爱上了中国的当代文学,通过中国当代文学了解中国,从而更加热爱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海外汉学家和翻译家是非常重要的沟通桥梁,他们将中国的作家和作品跟海外读者亲密地联系在一起。
谈到一部作品如何打动不同国家和地域的读者,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周晓枫认为,好作品有诚恳的本心、独特的想象、大胆的手法和丰富的触动,只有将作品用更大的诚恳、更大的力量、更大的激情、更大的好奇,包括对他人的尊重表达出来,建设一个更理想的自己,才可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舞台艺术出圈与:以多种形式打破传统边界 吸引更广受众
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表示,“出圈与破圈”是互联网时代艺术创新表达与传播的新现象。好的艺术作品在互联网、大数据、算法推送、人工智能等加持下,从小圈子里播撒到更为辽阔的互联网世界,被更广阔的受众所认可。舞台艺术作品“出圈与破圈”现象层出不穷,爆款、破圈剧目喷涌勃发,充分展现了当下中国艺术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认为,舞台艺术出圈和破圈,第一要站在国家的维度上,在大传播时代,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从熟悉到逐渐自信,《新龙门客栈》就是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非常好的出圈代表。第二要站在传播维度,手机终端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文化选择的权利,观众欣赏水平越来越高、选择渠道越来越多,刺激了创作者提升水平,这是出圈。“破圈是我们的内驱力,今天的艺术家如何用观念去破圈,需要练好内功,包括文学修养、艺术修养。” 肖向荣认为,如果艺术作品是为了出圈而出圈,为了破圈而破圈,就违背了艺术生产的初衷。
“出圈与破圈需要艺术家的勇气,因为要走出舒适圈,这个舒适圈不是个人的舒适圈,而是这个艺术门类的舒适圈。” 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国家一级编剧罗怀臻表示,舞台艺术的出圈、破圈反映当下演艺界的转型,这个转型不仅是从宣传品向艺术品转型,从赛场向市场转型,还是从习惯的演出空间、演出方法向多形态、多元化的演出空间、演出形式转型。2019年春节以后,《永不消逝的电波》开始修改演出,表面上看是观众的破圈,是舞台艺术的出圈,实际上是舞剧本身走出了自己的观念。在融媒体时代,艺术工作者要拥抱新科技,思考新科技,不断在新科技下复活最古老的、最不可替代的、最纯粹的传统文化。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院长王滨梅分析道,舞台艺术出圈作品的共性,首先是创新性,它们在内容创作与表现形式上都有着创新活力,比如越剧《新龙门客栈》,用时代的审美重新解读经典武侠故事,将不同文化元素乃至表演手段进行跨界融合创新;其次是共鸣性,出圈的舞台作品往往能够精准捕捉社会话题或时代情绪,引发共鸣;还有就是数字化传播,数字化时代舞台艺术作品在传播方式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舞台艺术不管如何破圈、出圈,万变不离其宗,要坚守艺术本体,《新龙门客栈》可以打破舞台框架、可以重塑经典故事,但保留着最纯粹的越剧唱腔。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总结道,任何一门舞台艺术创作观念的更新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其他的姐妹艺术不断融合借鉴,在表现形式上也是打破固有的圈层禁锢。出圈和破圈是对双创接地气的诠释,出圈是一个结果,出圈了,火爆了,创新性发展了。破圈的过程是艺术家和制作者在尊重艺术本体的基础上,遵照艺术发展的规律,去相互借鉴、破圈、跨界、融合。技术在艺术创作环节当中不能喧宾夺主,永远是作为艺术创作的辅助来出现,如果忽略了演员对人物形象的创造,就意味着它不是戏剧的本体,戏剧的核心是人,戏剧的对象也是人,要通过演员表演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作为艺术工作者,要适应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时俱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