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两万名高校师生参与首都文化建设
本报记者 何蕊
围绕22项课题开展红色文化研学、在博物馆里宣讲红色故事、用镜头抒发爱国情怀……今年,由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推出的“‘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之红色行全新升级,创新推出了“觉醒年代”研学行、“纪念馆之星”培育计划、“青春拍客秀”和“流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4个项目。
目前,已有超2万名高校师生在“红色行”中参与首都文化建设,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青年学子用镜头诉说爱国情怀
“我想用博物馆打卡的拍摄形式,讲述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传统文化,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利用暑假,北京工商大学学生董逸鲲多次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经过调研和构思,他决定给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文物拍个宣传片。从博物馆船帆状的外形设计到伫立在展厅门口的“遮洋船”,从隋朝社仓向官府交纳粟粮的砖刻到生龙活虎的铜坐龙,随着镜头移动,他也对北京城市发展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董逸鲲参加的是红色行中的“青春拍客秀”项目。今年该项目在“红色记忆”主题基础上,增加了“优秀传统文化”“青春强国故事”“新中国伟大成就”等主题,邀请大学生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主题,用视频作品记录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以及对红色文化的思考和体悟。
今年项目启动以来,吸引了来自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舞蹈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近200名学生,他们举起镜头,走进北京科学中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等地参观并创作。
京津冀联手开展“觉醒年代”研学
近年来,随着三大红色文化片区建设不断深化,蒙藏学校旧址、清华园车站旧址面向社会开放,一大批优质红色资源亮相。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作为红色行“觉醒年代”研学行项目的承办单位,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为学生们设计了一条红色研学路线。
学生们实地探访革命旧址,参观主题展览,开展北大红楼与伟大建党精神、新时代红色文化内涵挖掘及传播、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等主题研究。今年,这条路线延伸到了京津冀地区。学生们有机会走进乐亭县李大钊纪念馆等地参观,推进馆际间文物资料共享、展览巡展、党史研究等交流互动。
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北大红楼保护利用工程报告》《首届北大红楼与伟大建党精神研讨会论文集》等学术报告和论文陆续发表,累计5000余名师生在“觉醒年代”研学行中,感悟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打造流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
“1949年,毛泽东率中共中央进驻香山,这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全国性胜利的总指挥部。”在香山革命纪念馆“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展览序厅的毛泽东铜像前,大学生志愿讲解员王载言自信大方地开场。这个暑假,20余名大学生通过红色行“纪念馆之星”培育计划,经历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后,成为香山革命纪念馆的宣讲员。
这堂流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正在走进更多高校。今年红色行新增“流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项目,将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精品展览送进校园。目前,北大二院旧址(原北大数学系楼)的“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专题展”、香山革命纪念馆的“永葆青春活力——香山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实践专题展览”已经走进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舞蹈学院两所高校,覆盖1.7万名师生。
秋季学期开学后,更多精品展览将陆续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高校展出,把博物馆、纪念馆的红色资源带到学生身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