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五分钟就有一家科技企业诞生
1500项改革擦亮“北京服务”招牌
本报记者 曹政
营商改革的发力,正化为汇聚企业的引力。昨天,记者从“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营商领域专场上获悉,连续7年,北京实施1500余项营商环境改革举措,不断擦亮“北京服务”营商品牌。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北京每日新设科技型企业数量达337家,平均不到5分钟就有一家科技企业诞生。
政务服务基本实现全程网办
朝阳区来广营,有个“云”上办税大厅,集中受理纳税人在电子税务局上提交的业务,提供各种线上咨询服务。
这里原是朝阳区税务局第三税务所,与另一个办税服务厅仅隔三公里,服务存在一定范围上的重叠。当下网上办理业务覆盖率达到97%,更多纳税人缴费人选择线上办理业务,对网上服务质效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此,这个大厅就升级为北京市首个非接触式办税服务厅——朝阳税务云厅。
“以前申请退税依赖人工计算,现在自动关联各项数据并自动预填,快速申请、高速到账,退税业务办结时长提速84%。”朝阳区税务局第三税务所所长王静介绍,朝阳税务云厅目前月均业务量已达4.6万户次,较成立前线上业务量增长40%,办税时长缩短70%,网上办税满意度提升至99.9%,持续助力营商环境提质增效。
“北京大力推动数字政务建设,全方位打造国际一流政务服务体系,企业群众办事从‘能办’向‘好办’‘快办’‘办成’转变。”市发改委主任杨秀玲用“一门、一窗、一网、一次”来概括改革的迭代升级。
在“一网”上,北京已经建成“一网通办”总门户,注册用户总数达7582万,除涉密等特殊情形外,市、区两级事项基本实现“全程网办”。改革助力下,北京5年来减事项超过60%、减时限71%、减材料74%、减证明超过320项。
记者获悉,本市今天也将推出企业“三送”服务(政策服务、数字服务、热线服务)。市政务和数据局一级巡视员刘强介绍,“三送”服务将对各类政策进行细化梳理,主动及时推送至企业,助力企业精准获取各类优惠政策,并通过“人工导办+智能助手”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办事咨询解答和指导,提升企业办事效率和体验。
国际贸易便利助外贸平稳增长
前不久,一票由深圳飞抵北京首都机场的货物在监管区域内直转出口拼装库,完成国际航班安检交货,全程仅3.5小时。
货物快速通关,得益于一项名为“连程直转”的改革举措。“连程直转”即国内进港货物在监管区域内直转出口拼装库进行国际出口货物操作。过程中简化了国内货物到港后出库、提货交接、卡车短驳等操作环节。
“截至目前,连程直转货物每月操作货量约400吨到500吨。”首都机场海关相关负责人说,整个流程节约操作时间约70%、降低操作成本约20%、减少货物人工搬运2次。
国际贸易便利化是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对于拥有两座国际机场的北京而言,“双枢纽”空港口岸服务保障能力是改革关键。在大兴机场,进境食用水生动物、植物种苗指定监管场地资质获批投用,进境水果指定监管场地也获验收;首都机场、大兴机场物流协同作业监管模式落地实施,实现大兴机场一级库与首都机场二级库之间分单理货、货物通关“直通互联”。
综合保税区也成为对外开放高地。市商务局副局长李轶举例,天竺综保区探索开展航空发动机国际包修业务增值税免抵退税试点,每台发动机运输周期从8天压缩至1天、运输成本节省20万元。
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为外贸平稳增长提供了坚实保障。上半年,北京地区进出口1.83万亿元,同比增长3.6%,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进口同比增长3.5%,规模居全国首位。
市场监管领域3年免罚7.6亿元
监管执法备受企业关注。这几年,本市率先推行“风险+信用”为基础的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实现49个市级政府部门领域全覆盖。这样一来,对企业的“打扰”更少,针对风险低、信用好的经营主体更多应用非现场监管方式。
柔性执法方面,26个市级部门公布了不予行政处罚清单,仅市场监管领域近3年累计依法不予行政处罚免罚金额近7.6亿元,让执法变得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除了企业“出生”更便捷,退出渠道也更畅通。为了解决破产企业财产调查难、资金保障难、资产处置难等问题,北京设立破产费用援助资金、线上线下破产企业信息查询专窗。破产法庭成立5年来,审结破产案件4034件,挽救企业80家,引入投资1500多亿元,化解债务6200亿元。
如何为企业做好服务?近年来,本市构建全方位企业服务体系,通过不断提升12345企业服务热线功能,建立“接诉即办”服务机制,5年来为企业提供信息查询、政策解答、问题办理、投诉举报等服务超42万件。同时,充分发挥市、区、街乡服务包机制作用,用心用情为企业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5年来共走访企业7.8万次,帮助企业解决诉求问题9.9万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