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社会民生

“清河之源”带市民重拾旧京记忆 营造6处文化节点

2024年07月18日09:39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清河之源”带市民重拾旧京记忆

  “清河之源”公园内恢复部分清河故道,设置多个亲水平台和浅水区,让市民游客尽享夏日清凉。 本报记者 王海欣摄

  本报记者 孙颖

  素有海淀“金腰带”之称的清河滨水绿廊上再添一颗明珠。记者昨天从海淀区获悉,“清河之源”公园正式开放。公园内恢复了部分清河故道,构建龙形水系,营造6处文化节点,重拾旧京记忆。

  贯通三山五园景观轴线

  公园门区以灰色为基底,“清河之源”四个金色大字延续了“清河之洲”的意象。走进公园,迎面是一片片斑斓的花海,微风送来阵阵清香。

  “清河之源”顾名思义位于清河源头,总建设面积6.65万平方米。距离颐和园北宫门750米,是清河两岸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的首个节点。

  “随着清河之源公园的建设,我们确立了三山五园景观轴线,贯通了万寿山到清河河道之间的景观视廊。”海淀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清河之源”的建设打开了三山五园轴线视野,在轴线上打造了蓝绿空间、微地形、景观构筑、行道树等元素,构成了河道、跌水、廊架、微地形、万寿山的层级递进关系,提升了三山五园轴线的景观品质。

  恢复故道龙形水系再现

  有了三山五园的景观轴,“清河之源”还恢复部分清河故道,形成龙形水系,设置多个亲水平台和浅水区,让游人尽享夏日清凉。

  历史上,“清河之源”曾处在清河故道,在清河截弯取直前,形态微拱恰似龙背。公园设计之初,就结合清河故道部分路径重新设计了龙形水系。

  通过“清河之源”的打造,区域新增水面4550平方米,以黑山扈沟为水源,龙形水系蜿蜒向南,构建起循环净化、林水相依的水系生态系统,从南侧听泉林籁补水,流经公园逐级跌落至河道。园内种植水生植物1000多平方米,对河道水质及雨水具有一定净化能力、自恢复能力,同时提升水域景观效果。

  沿着龙形水系还建设了840米的滨水慢行步道,联通了三山五园绿道、清河绿道、京密引水渠绿道、香山绿道,让公园绿道融入片区慢行绿道大循环,打通慢行循环的断点。此外,通过龙形水系,公园内形成多个亲水平台和浅水区,让游人能够与流水亲密接触,炎炎夏日也能感受清凉。

  6处文化节点延续文脉

  三山五园故事多,“清河之源”在建设过程中,延续了场地历史以及颐和园内园林经典景观的文脉,营造6处文化节点,让游人感受历史与现实的链接。

  其中,柳营余韵节点就在水系的“龙头”之下,是清代三山五园全盛时期正红旗营址所在地。古代军营又称为柳营,因此景点取名柳营余韵,运用灰砖、青瓦、坡屋面、院墙、营门等元素营造营房意象,四周栽植垂柳。亭桥入影节点在柳营余韵南侧,借鉴颐和园知春亭的点景、观景空间手法,周边布局春柳、夏荷、秋枫、冬雪四季景色。

  疏林山影节点是儿童活动区,设置了滑梯、沙坑等,种植元宝枫等高大遮阴乔木,为孩子们打造可感受林荫、山影、溪流、花卉等游乐环境。明月涓流节点是老年人健身活动场地,设置水波纹休闲廊,局部增加卵石路面,老人可在此健身休闲。

  海淀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清河之源”滨水公园将与正在实施的黑山扈沟治理项目和计划实施的清河滨水空间提升项目一起,形成文化、生态与景观充分融合的新型生态片区。

(责编:孟竹、鲍聪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