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社会民生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枢纽160个出入口实现“站城融合”

主站房进入装修阶段

2024年07月16日10:29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160个出入口实现“站城融合”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站房开始装修,“京帆”膜材料加紧安装中。 本报记者 白继开摄

  本报记者 曹政

  通州区潞城镇杨坨村,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所在地,数十公顷的土地上微微扬起“京帆”屋盖,下面则“藏”着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

  记者近日探访获悉,城市副中心站枢纽主站房已经进入装修阶段。作为新一代火车站“站城融合”的代表,这座枢纽设置了160多个出入口,未来将方便乘客快进快出。

  车站与城市无缝衔接

  地下,约128万平方米的空间内,集成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功能;地上,未来将开发总面积139万平方米的办公、商业空间和酒店、公寓——用“地下枢纽地上城”来形容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并不为过。

  “这里将成为城市综合体,就是车站与城市无缝衔接起来。”施工方之一的中铁建工集团已经在北京建造了四代火车站,项目部总工程师杨阳见证了火车站是如何升级换代的:第一代的北京站是与站场平行布置的侧式站房,第二代的北京西站是上下立体的高架站房,第三代的北京南站是综合交通枢纽模式,第四代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最大特点就是“站”与“城”融合。

  记者看到,枢纽的西侧主入口已经亮出雏形,未来乘客从该入口的直梯和扶梯可以直达地下二层,更快抵达检票口。“快进快出”是城市副中心站的一大亮点,未来枢纽将设置160多个出入口,包括下沉广场、安全出口、人防出入口、电扶梯、车库进出口、自行车进出口六大类。

  杨阳解释,出入口的功能分两种:一种是平时不用、只在发生火灾等特殊情况时疏散使用的出入口。作为地下枢纽,疏散设施的要求比地上建筑更高,因此设置了许多直通地面的疏散出口。另一种则是方便乘客快进快出,实现站城便捷联系的出入口。副中心站枢纽采用“站城融合”的设计理念,既设置了11条汽车进出站匝道和2个公交车出入口,又设计了很多通往周边道路或连接周边地面建筑的出入口。

  火车站台将安装屏蔽门

  这座枢纽最“吸睛”的便是“京帆”屋盖,这不仅是融入城市花园、衔接城市绿洲的独特景观,还寓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扬帆起航。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京帆”造型已经初步亮相,下面是车站的采光井。采光井如同地下枢纽的“天窗”,5个采光井上方将搭设起“京帆”屋盖的7片主帆。未来,阳光可以被引入地下三层站台层,提供自然光照明。

  顺着采光井向下看,能隐约看到地下三层的8个站台上都有一座混凝土屏蔽罩,如同为火车撑起一把长长的伞。“副中心站属于中庭敞开式枢纽,站台不能像传统车站一样形成独立防火分区。因此,这个罩子就可以将轨行区与车站其他区域分隔开。”杨阳说。

  未来建成后,站台地面与屏蔽罩之间还会设置屏蔽门,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这款全国首创、具备防火功能的站台门,解决了传统屏蔽门门体结构、电机、电磁锁、内部器件不耐高温等多个技术难点。

  智能建造“撑”起超大枢纽

  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的施工中,需要建设超大、超深、超宽基坑。以西侧站房施工为例,基坑长290米、宽230米、最深处39.6米,土方挖掘量相当于7个昆明湖。

  “地基开挖阶段,传统的人工基坑监测难以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我们专门应用了一套深基坑自动化监测系统。”杨阳介绍,基坑中预先埋设了基准点、监测点,协调终端和测量机器人共同完成监测,实现全天候实时数据采集、无线传输、后台分析、超限预警报警,保障了基坑运营安全。

  整个项目应用的智能建造设备还有很多:塔式起重机安全智能监控系统具备群塔防碰撞、塔吊运行数据监测、自动报警等功能;智能焊接机器人可代替施工人员在危险或有害的恶劣环境中作业……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预计2025年建成投用。待规划中的轨道交通线路全部建成后,可实现15分钟到首都机场,35分钟到大兴机场和河北唐山,一个小时到河北雄安新区和天津。

(责编:孟竹、鲍聪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