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
丁香花开 诗意芬芳
4月的北京法源寺,丁香绽放,馥郁芬芳。一场诗歌的盛会,同样馨香远播。
4月17日至21日,北京西城区“致敬巨匠 百年诗情”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系列活动举行,丁香诗歌创作基地揭牌、发布西城诗旅路线、面向全球征集优秀华语诗歌作品、举办丁香诗歌文化沙龙、开设丁香文化市集……来自国内外的著名诗人以及诗歌爱好者汇聚一堂,共享诗歌的美好。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首次到访中国,徐志摩、林徽因代表北平新月社陪同泰戈尔到法源寺赏丁香、瞻古刹、话诗词,在丁香花下娓娓而谈,成就一段佳话。
“那么多的花朵,/那样的光芒、芳香和歌曲”。百年前,泰戈尔用优美的诗歌来称颂法源寺丁香诗会。当年的温馨一幕,在大家的回忆中历历如昨。“时间的脚步令人感慨,诗歌留下的美好永远新鲜,而且年代越久,味道越醇香。”在《中华诗词》主编高昌看来,不一定人人当诗人,但大家都可以分享诗的光芒与芳香,分享东西诗歌之精髓。
评论家陈仲义专门从书柜里找出了自己五六十年前手抄的泰戈尔诗歌活页,泛黄的纸张,褪色的字迹,激活了大家的诗歌“记忆”,许多人不禁回忆起当年整本整本抄诗、大段大段背诗的情景。
泰戈尔的诗歌自二十世纪初被翻译成中文,此后新版本不断涌现。“这是一个诗人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译者王钦刚表示,他是一名金融从业者,2017年以来翻译出版了泰戈尔的《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和《流萤集》。他从初中开始喜欢诗歌,忙碌的工作让他一度远离了曾经的梦想,不惑之年又在诗歌中找到心灵的港湾,“通过翻译,诗歌使我们跨越时空,与作者的心灵息息相通,这是一种无比美妙的体验”。
跨越百年,诗意长存。开幕式上,嘉宾朗诵了泰戈尔《吉檀迦利》第十二章、徐志摩《石虎胡同7号》、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名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8所高校的学生身着汉服唐装,以诗朗诵和民乐表演的方式,演绎着一首首校园诗人的新作。
新作《春雪日索句》的作者杨心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才社,“说文解字中‘才’指草木之初,《沧浪诗话》有言,‘诗有别才,非关书也’,取二者之意,我们给诗社取名才社。”杨心蕊说,“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来到法源寺,吟诵先人的诗歌,是一种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的独特体验。”
复旦诗社成立于1981年,40多年来,走出了许德民、陈先发、肖水、洛盏等一大批优秀诗人,至今仍呈现蓬勃的生命力,100多名社员来自全校各个院系,写诗、品诗,一首首诗歌点亮了莘莘学子的青春岁月。2011年设立光华诗歌奖,每年面向全球用汉语创作新诗的大学生征稿。“最多时一年有上千份来稿,我们感受到了大家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复旦诗社现任社长、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车信昱说,“好的作品可以激发作者和读者的情感共鸣,从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是否还能沉下心来写诗、读诗?人工智能兴起,诗歌创作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
近年来,一些互联网平台涌现出一股写诗的热潮,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为适应时代的变化,2024年全新改版的《诗刊》杂志开设了“数字诗界”栏目,大力推介互联网平台的优秀作品。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认为,新时代诗歌创作,既要继承优秀传统,又要与现代性相结合。诗人应该处理好自我与所处时代的关系,笔下既要有个体的生命体验,也要通过书写来见证时代。
来自俄罗斯的青年女诗人唐曦兰讲起一个故事,在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时,老师足足讲了两节课,“这就是诗歌的魅力,中文的魅力”。
“诗歌让我们凝聚在一起。”丁香诗会上,人们用汉语、英语、印度语、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深情吟诵起一首首诗歌,拉近了彼此心灵的距离。
以花为约,以诗会友。西城区委书记孙硕表示,丁香诗会旨在搭建一个世界各国诗歌文化、文明互鉴的平台,展现海纳百川的文化气象,推进人类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