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深化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 协同守护绿水青山

人民网北京1月31日电 (记者李博)记者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获悉,2023年,北京市深化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协同守护绿水青山,共同增进民生福祉,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画卷在京华大地铺展开来。
2023年,北京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自2021年首次达标后连续三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PM2.5优良天数占比达九成,PM2.5最长连续优良天数为192天,比去年增加了20天,相较2013年的13天,由不到半个月增加到了超过半年。2023年,北京市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动态达到“十四五”国家目标要求,无劣V类断面,“增优减劣”成效稳固,怀柔雁栖湖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介绍,2023年,三地协商成立了京津冀生态协同专题工作组,制定了两批次走深走实措施清单,将联建、联防、联治进一步夯实夯细。在巩固既有良好协同机制基础上,三地又联合建立了环评机构协同监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协同办理等工作机制。以北京延庆区、张家口市为试点,建立了源头追溯、数据共享、队伍联建等区域执法互助新模式,区域携手共同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在生态环境部统筹下,三地连续7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聚焦群众关注的重污染问题,努力改善秋冬季空气质量。携手共同应对区域性污染过程,“削峰降速”效果明显。北京市修订发布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2023年修订),推动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措施更精准。
京津冀区域同属海河流域水系,互为上下游、左右岸。在2022年签署新一轮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基础上,京冀两地政府又签署了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护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官厅水库及入库支流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北京市鼓励公众绿色低碳出行,会同津冀开展低碳出行碳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编制,目前三地均完成标准立项。北京市发布全国首个面向车用氢能领域的碳减排方法学,推动交通领域降碳减污。北京市试点碳市场连续十年平稳运行,累计交易额超40亿元。同时积极拓展试点建设,朝阳区、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入选国家第一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加速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2023年完成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系统开发建设,城市副中心积极探索多能耦合等实践做法纳入生态环境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实践案例。通州区加快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携手河北廊坊北三县合力打造生态“一盘棋”,水清岸绿、蓝绿交织的生态底色更加鲜明。
此外,为落实白洋淀流域跨省(市)界河流水污染防治工作机制,京冀两地共同推进白洋淀上游大清河流域水污染治理、联合联动执法,三地共同开展2023年京津冀突发水污染事件联合应急演练,着力提升快速响应、应急监测、应急处置和协调配合能力,共同保障白洋淀入淀河流水质,淀区野生鸟类增加、生态环境更加“宜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