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

原创话剧《夜行记》在京上演 以现代独特视角讲述中国故事

2023年10月20日23:20 |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小字号

话剧《夜行记》剧照。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人民网北京10月20日电 (记者尹星云)近日,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的10部原创剧目在京开启新一轮的展演。记者注意到,这些剧目都是围绕“新经典、新田野、新城市”主题进行创作的孔子题材话剧,而《夜行记》以其多媒体的呈现形式、巧妙的故事结构、独特的舞台表演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话剧《夜行记》剧照。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以史实为基础 编织全新故事结构

话剧《夜行记》由田沁鑫担任出品人,青年导演李瑜执导,青年编剧李青执笔,原雨尘、陈嘉毅、于信天、李松然主演。该剧取材于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的最大危机“陈蔡之厄”的史实,通过现代化的剧场语汇,虚构出一场惊心动魄的营救行动。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机缘巧合中,与一个书生、一个飞贼、一个小兵有过一面之缘,却彻底改变了三人命运。孔子被困陈蔡第七日,一行人已到了艰难卓绝之时:那是一个灯火摇曳,狂风大作的夜晚,城内正流传“南郊大火”的传言,这三位平凡的人鼓足勇气,决定秘密步入荒野,营救圣人……《夜行记》的故事以“戏中戏”的结构展开,由剧中角色“剧作家”串联,作为这部剧的灵魂人物,他要时刻与笔下所写的三个春秋时代的人物对话,用一种“穿越古今”的方式,呈现出儒家文化思想理念。

该剧只有四位演员,他们分别呼应了孔子四教“文、行、忠、信”, 四条线索以“因何营救孔子”为主体脉络,既并行又交织,从多个角度展现孔子的人格和儒家学说的内涵,借孔子危机之刻,阐明其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意义。

话剧《夜行记》融入热感成像技术。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该剧融入多媒体影像。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以多媒体为依托 展现全新舞美效果

“我们想通过‘夜行’的意向来表达孔子思想的伟大,正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导演在谈到该剧为何定名《夜行记》时,说出了隐含于剧名背后的深意。有了“夜行”的意向,接下来就是怎样在舞台上表现出“夜”了。京剧《三岔口》是戏剧舞台上表现“夜”的经典之作,而该剧则另辟蹊径,采用“光影”来为观众营造“夜”的氛围。

导演李瑜介绍,该剧运用了大量不同角度的光束在舞台上对环境进行勾勒,让观众瞬间就能感知到“夜”的包围,“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加入了热感仪,通过对人物的热感成像来强化环境元素。”他说,希望运用这样前卫、独特的技术,配以现代与传统结合的音乐,尽量让观众产生耳目一新的新鲜感,带领大家一同去探寻戏剧的魅力。

整部作品中,大量多媒体设备的运用,不仅呈现“夜”的环境,同时也为观众产生思考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我们还在舞台两侧放置了两台摄像机,以即时投影的方式将演员的影像投射在舞台上。”李瑜说,这样的创新同样是为了更好展现演员角色的层次及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夜是冷的,但是我们希望通过‘营救孔子’的过程,向观众传递温暖与勇气,从而去找寻自己坚定的初心。”

青年演员原雨尘在话剧《夜行记》中饰演“剧作家”一角。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以角色为基础 塑造观众接受的形象

史实基础上的演绎、“戏中戏”的结构、多媒体设备的大量运用,《夜行记》无疑新意十足,但这对演员的表演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以往演话剧只需要有舞台状态就可以了,而这次则需要加入镜头状态。”饰演“剧作家”的主演原雨尘告诉记者,这是他在排演该剧遇到的难点与挑战之一,“镜头前的表演比舞台上要更细腻、更生活化一些,尤其是内心变化的微表情会被镜头随时精准捕捉,这对于我来说不算太难,毕竟这是演员的基本功,而要随时在舞台与镜头两种状态中切换,把握好交流的对象感,从而准确传达出人物不同状态下的信息,就很具有挑战性了。”他说,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尽可能把握好这样的平衡。

原雨尘与剧中其他三位演员一样,身材高挑而匀称,但为了出演该剧,还是刻意控制了体重,“镜头前的戏份还是很多的,镜头显像中人会稍微胖一些,为了达到更好的视觉影像效果,我在短时间内减掉了十斤体重。”说起减肥过程,他的语气很轻松,但是其中却透着股认真劲儿。

台词对于话剧演员而言是看家本领。该剧中,为了更好贴合角色与剧情需要,原雨尘的部分台词要用山东方言呈现,这对于从小在东北长大的他来说,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模仿山东口音对我来说不算太费劲,但是要说出其中的亲切感就比较难了,因为在我的印象和理解中,山东人的性格就是好客、豪爽,给人一种巨大的亲切感。”他告诉记者,前不久这部戏在山东尼山演出时,他就跟当地人尽量用山东方言交流,力求去寻找、捕捉自己想要的那种亲切感,“‘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只要努力去塑造角色就好,其他都交给观众去感受、评判吧。”

话剧《夜行记》用不同角度的光线强化主题环境。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以传统文化为底色 讲好中国故事

前不久,该剧在山东尼山演出时,就引起广泛的关注。“让青年艺术人才走进孔孟之乡,是当代戏剧与传统文化的一次双向奔赴。”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该剧出品人田沁鑫希望通过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表达大家对圣贤智慧的敬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交融。

“作品从当代青年人的视角去探寻孔子的成长足迹、思想发展轨迹,青年艺术家们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在形式上、视角上创新,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观点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与有力传播。”田沁鑫说。

田沁鑫表示,希望通过话剧来表现先人带给今人的哲思,话剧表演形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中国话剧民族化走过一百多年历程,已经完美地融入中国观众的审美中。“作为文艺国家队,中国国家话剧院担负着守正创新的文化责任。我们希望吸引更多有志于戏剧创作的青年人,运用戏剧艺术自觉讲述中国故事,使中华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

(责编:尹星云、高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