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医小团队送医上门

昨天清晨,假日的北京城在熹微的晨光中慢慢苏醒。不到8时,丰台区马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已经开启了忙碌的一天。
“阿姨,您血压、血糖都稳定,这回咱们就不调药了,还按以前的处方继续拿药。”8时40分,全科医生许新雨忙完门诊的工作,略作整理走出诊室,与拎着医疗箱的护士赵冉会合——这个由“一医一护”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踏上了当天的“送医上门”巡诊路。
9时,家医团队准时来到嘉园一里小区徐建琦(化名)家中。老人今年75岁,因为脑血管病后遗症导致吞咽困难,需要鼻饲才能进食。老人每个月都要更换一次胃管,但是长期卧病在床,去医院换胃管对于一家人来说是一项艰巨任务,而社区医院提供的上门服务帮了大忙。许新雨为老人测量了血压,评估状态稳定,可以进行拔管、插管的操作。赵冉从医疗箱里拿出灭菌用水,为老人清洁了鼻腔后,又用香油润滑了胃管,开始进行插管。“别害怕,往下咽。”赵冉柔声鼓励着因胃管刺激而下意识有些抵触的老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插管很快完成。为了避免出现胃管没有插到位的情况,许新雨又拿出了听诊器,对胃管抵达的位置进行了确认。
“太感谢了,要不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次上门送医服务结束后,患者的老伴儿将家医小团队一直送到楼门口,连声道谢。
“陈奶奶昨天喊心慌,您过来的时候,给她检查下心脏?”刚走出楼门,许新雨就接到了附近养老院的电话。这一天的上午,家医团队还有一单为养老院老人送服务的上门任务。
“没问题。”许新雨应了下来,随即与赵冉回到中心取了便携式心电图仪,骑上自行车往养老院赶去。
“陈主任好,我们来看您啦!”不一会儿,家医小团队便抵达养老院,两人热情地与坐在轮椅上的陈宇(化名)打招呼。老人今年92岁了,退休前是三甲医院的医生。每次见面,许新雨和赵冉总是恭敬地喊一声“陈主任”,逗得老人喜笑颜开。“今天有哪些项目呀?我有点害怕。”躺在治疗床上,老人担心地问。“咱们做个心电图,还得换一换胃管,您可得指导我们!”赵冉一边为老人夹上电极夹,一边耐心地解释。很快,心电图检查结果出来了。“窦性心律正常,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病情和以前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可以再观察一下。”拿着心电图,许新雨嘱咐养老院的护理人员。
许新雨说,假期里,社区的医务人员除了提供上门服务外,每天还要为前来就诊的四五百名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我们得保证患者在假期也能享受到方便优质的诊疗服务。”
从养老院出来,许新雨和赵冉又骑上自行车,赶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那里,还有患者在等着她们。(记者 孙乐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