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体育

三赛区冬奥村开村 保证防疫安全前提下提供暖心服务

2022年01月28日08:16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三赛区冬奥村昨日开村

  经过几日的运行之后,北京、延庆和张家口冬奥村都在昨日迎来了正式开村的日子,不同国家的代表团根据参与赛事项目的不同,分别入驻各个冬奥村。为了给参赛国的运动员和其他代表团成员提供贴心细致的服务,三座冬奥村都进行了积极的准备。在保证防疫安全的前提下,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冬奥健儿体验不一样的冬奥之旅。

  北京冬奥村

  首日约360人抵达

  昨日上午,北京冬奥村正式开村,陆续会有不同国家的代表团抵达并完成入驻。据北京冬奥村媒体运行经理王瑞霞介绍,本着简洁和人群不聚集的原则,北京冬奥村正式开村当天不举行特别的开村仪式。尽管仪式取消了,但是冬奥村内一切特别的设计还是会给前来参加冬奥会的各国代表团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接待中心的红砖楼就很有特色,据了解,它是在原有厂房的基础上进行翻新改造的,而这里还曾经是北京奥运会的基础设施,单从这一点上,就能体现“节俭办奥”以及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特别之处。

  而在昨日下午举行的发布会上,北京冬奥村运行团队对外联络副主任张冠男介绍,开村当日,北京冬奥村预计将有20个代表团约360人抵达。根据安排,冬奥会赛时,北京冬奥村预计接待来自44个国家、地区和奥委会的近1700名运动员及随队官员,为他们提供24小时的保障服务。张冠男表示,北京冬奥村1月23日预开村后,已经有一些代表团的先遣成员抵达,他们与冬奥村相关部门召开会议,确认所在代表团人员的姓名等信息,为大部队抵达提前做好准备。“随着冬奥村正式开村,这里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我们坚持以运动员为中心,为他们提供优质住宿等相关服务。”张冠男说。

  另据张冠男介绍,随着北京冬奥会各竞赛项目的赛前官方训练即将开始,预计未来三天北京冬奥村将迎来运动员抵达高峰,“1月29日后各项目的官方训练陆续开启,很多运动员会提前过来适应场地、环境、时差等,届时北京冬奥村将迎来人员抵达高峰。”

  延庆冬奥村

  提前准备做好保障

  就在北京冬奥村开村的同时,几十公里外的延庆冬奥村也在同一时间迎来了首批正式入住的客人。根据安排,昨天,预计有包括美国、加拿大在内的17个代表团共170多人抵达。和进驻北京冬奥村类似,延庆冬奥村开村前,各代表团先遣人员已经与延庆冬奥村运行团队通过最终注册的方式,确认了运动员的参赛资格、代表团的注册人数、通行权限、入住人数、住宿位置等信息以及车辆等物资需求。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延庆冬奥村内,运动员主餐厅、健身中心、娱乐中心以及广场区各业态均已开始全面运行,将为运动员的吃、住、行、医提供24小时的便捷服务,为运动员打造安全、温馨、舒适的运动员之家。来自北控集团的付连生是延庆冬奥村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整个冬奥村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转,他介绍道,为了让入住的运动员有更好的居住体验,延庆冬奥村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比如冬季入住酒店,大家都会关心房间的温度舒不舒适,而整个延庆冬奥村采用电采暖,双路供电、双重保障,万一外面供电有问题,冬奥村里面还有发电车和发电机,可以随时补充供电。此外,针对冬奥会运动员所携带装备更多的现实情况,延庆冬奥村还成立了专门的物流业务团队,经过培训之后,他们将负责运送运动员的行李。这些行李经过此前严格的消杀后才被允许进入冬奥村,而之后,团队还会对它们进行再一次的整体消杀工作。

  张家口冬奥村

  按防疫要求有序入住

  而在张家口冬奥村,各支队伍抵达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从27日早上7点开始,就已经陆续有不同国家的运动员抵达。从27日正式开村后,张家口冬奥村将会运行53天,直至3月16日闭村,冬奥会期间,预计接待来自7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的2020名运动员及随队官员。而27日当天,就会有波兰、芬兰、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338名团员抵达。那么为了应对客流的高峰,张家口冬奥村做了哪些保障呢?

  相关负责人表示,张家口冬奥村的确安排了很多特殊的措施,有序做好入住工作。比如之前经过和各个业务领域的沟通之后,在很多环节上进行了补强。在保证防疫安全的前提下,张家口冬奥村在落客区域就增加了十余名志愿者帮助外国运动员进行上下车的引导还有行李搬运工作。此外在接待中心入口处的安检区域,所有安检口也已经全部投入使用,共计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有40余人。而在注册柜台旁边,也专门设计了两个问题处理室,以保证不同国家人员如果遇到困难,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此外,张家口冬奥村内的综合诊所也已开门运行,如有需求的相关人员可以采取预约的方式来就诊。据了解,综合诊所共四层楼,从27日起每天24小时运行,可提供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等多语种服务。同时,位于冬奥村内的广场商业区也已开门迎客,该商业区内有特许商店、便利店、运动员美发沙龙、中国传统技能技艺展示体验区等运营空间。

  文/本报记者 张昆龙

(责编:孟竹、高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