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文化

北京市东城58处区属文物首次全面“体检”

一物一份“病历本”一物一套VR全景档案 

2021年11月29日08:54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东城58处区属文物首次全面“体检”

  本报记者 李瑶 通讯员 王慧雯

  点击屏幕,全景VR技术下,寺庙大殿斗拱飞檐一图尽览,纹理彩绘清晰可见。今年年初起,东城区首次对花市清真寺、原成寿寺皇帝敕谕碑、翠花胡同27号四合院等5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启动集体“体检”,形成了一物一档基本信息、一物一份“病历本”、一物一套VR数字全景档案等的文物监测管理资料库。目前,文物“体检”已全部结束。

  “中西医结合”全方位“体检”

  文物本体安全、防护设施、环境风貌、管理使用、灾害风险等,这些文物保护的方方面面,都是此次东城区属文物保护单位的“体检项目”。

  “这次‘体检’主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既有‘中医’的‘望闻问切’,又有‘西医’的技术手段。”东城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例如针对以木结构为主的四合院,通过查看梁架、屋檐是否有水渍来判断其屋面渗漏情况,通过手敲木柱预判病害情况;而对于石碑这样石结构文物,则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等专业技术设备,进行数字化采集、辅助分析文物病害情况。

  在钟鼓楼文物保管所内,保存着原成寿寺的皇帝敕谕碑。这座立于明朝正德二年(1507年)的石碑,历经500多年风霜雨雪,整体保存完好,碑首、碑座图案较为清晰、碑身上碑文基本肉眼可见。架设扫描仪、手持设备,“文物体检”机构、北京未名文博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马赫和同事们对皇帝敕谕碑进行了三维数据采集。

  数据进行运算处理后,一座与实体碑几乎一模一样、三维立体的皇帝敕谕碑呈现在电脑上。不仅碑的细节纹理清晰可见,碑的长宽高、倾斜角度、甚至个别裂缝尺寸都十分明晰。“这相当于给石碑建立了数字档案和‘病历本’,为接下来的保护利用、病害预防、灾后修复等提供科学依据与数据支撑。”马赫介绍。

  VR技术建立数字全景档案

  除了对58处文物保护单位“一物一份”形成“病历本”,此次“体检”还通过VR技术建立文物数字全景档案,不仅能全方位分析记录文物的本体与环境,也能够通过数字化沉浸的方式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远程“云游”。

  位于崇外街道西花市大街80号的花市清真寺,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是北京著名的清真古寺之一,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走进清真寺内,主建筑礼拜大殿位于寺院西侧,大殿前廊宽阔、檐角微翘、庄严肃穆。马赫和同事们采用了全景VR数字化技术手段,对礼拜大殿、上谕亭、重修礼拜碑记碑和上谕碑进行了数据采集。

  记者看到,在全景VR技术下,可以拥有“云游”花市清真寺的体验感,从室外到室内再到空中全景,完整真实地还原了花市清真寺的结构样貌和环境风貌。“与皇帝敕谕碑所用的三维激光扫描、摄影测量建模技术不同,VR技术除了呈现文物的保存状况,还全面展现了文物周边环境,形成真实性、可靠性高的文物数字化全景档案,之后人们可以通过全景二维码足不出户游览清真寺。”马赫说,可以说,通过这样的科技手段,丰富了文物展示与活化利用方式。

  将分类施策保护修缮

  此次“体检”的5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每一处都有专属的“病历本”。记者看到,在这些“病历本”上,用文字描述、照片标注、数据统计等方式详细记录了该处文物的“体检”过程和病害情况。

  “这些‘病历本’是对文物病害问题的初步分析。”东城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东城区已完成全区5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汇总分析,编制了风险评估报告白皮书,并将“病历本”等数据同步云端管理,形成了一物一档基本信息、一物一份“病历本”、一物一套VR数字全景档案等的文物监测管理资料库。

  “‘体检’显示,少数文物保护单位存在险情问题,相关风险点信息已经纳入台账,今后将定期进行监测对比。”这位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文物保护修缮工作将基于此次文物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有序推进,区分轻重缓急、分类施策,按照风险、区位、权属三个筛选原则,优先解决重点区域的高风险项目,实现东城区属相关文物的动态化监测管理。

(责编:孟竹、高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