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以人为本 “绣花”功夫打造民生“质感”

2021年02月08日08:12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近期,中共东城区委宣传部与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心《这里是北京》栏目,合作推出的十集人文专题纪录片《胡同里的幸福》正在热映,刚刚播出的第六集《大市银街》为我们展现了崇雍大街全面升级改造的成果。崇雍大街历时三年改造,既突出了“文风京韵”“大市银街”的总体定位,还原了老北京的独特韵味,更是“精致东城”在老城保护复兴工作中的探索。

东四北大街123号

旧屋“变脸” 居民点赞新生活

2020年,对于东四北大街123号居民邢景瑞来说,是特殊的一年。

搬到这里已10年有余,房屋年久失修的弊端逐一显露——木质门窗早已变形,不仅不保温,隔音效果还差,车来人往的噪音令自己苦不堪言;房屋的平顶设计不利于排水,每逢下雨便漏个不停;屋顶上散落的树枝、凌乱的电线,既不美观又不安全……

邢景瑞一直期盼着能有机会将这些问题一并妥善解决。在东四南、北大街沿线,还有不少与邢景瑞面临着同样处境、有着同样需求的居民。需求有了,如何应答?各部门各施其法。

继2019年雍和宫大街呈现“慢街素院”的古都风貌后,2020年7月,崇雍大街上的东四南、北大街启动全面治理提升。工程主要包含整条街沿线建筑风貌提升以及全段的景观、交通工程提升,同时兼顾民生改善,对沿线居民住房进行保护修缮。

为了严格落实北京老城保护房屋修缮技术要求,让整个街区恢复古都风貌,同时落实沿街建筑“一家一设计、一户一方案”,有效回应与满足居民诉求,彰显精细化治理理念。整治提升工作借助崇雍议事厅,通过设立留言箱、发放问卷,广泛听取大街两侧在地居民、商户的意见、建议。

邢景瑞所居住的北新桥地区,街道按照以往经验,分为四个工作组。为深化设计方案,提前邀请设计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师们,为四个工作组进行技术方案的培训,针对每家每户房屋性质、现状等问题,采用电话、微信、入户等形式,为居民讲解设计方案。

入户期间,遇到对设计方案有个性化需求的居民,北新桥街道组织设计师再次入户调研。结合居民提出的房屋门窗样式、坡道、绿植等要求,北新桥街道和设计方共召开21次设计方案讨论会,一系列举措确保了设计方案落地实施。

看着眼前焕然一新的房屋,邢景瑞感觉“特别顺心”:“全新的门窗样式美观,保温、隔音效果还特别好。屋顶、树枝、电线的问题都解决了,住得安全心里也踏实,别提多美了!”

据统计,此次整治提升工作,在进行专业鉴定检测的前提下,采用掏换柱、落架、挑顶等方式,对东四南、北大街两侧60户居民住房进行保护修缮,并附带完善上下水、采光照明系统,增加双层门窗等部分住宅居住功能,将整治提升范围向院落内延伸,积极改善平房居民生活条件,让老街坊过上现代生活。

90后设计师

不负居民期盼 留住老北京乡愁

2020年,对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专项负责人孙书同来说,同样意义非凡。

从雍和宫大街到东四南、北大街,孙书同在崇雍大街沿线参与整治提升工作,已有1000余天。

与雍和宫大街相比,东四南、北大街长度更长、跨度更大、商业比例更高,共有447户沿线商户。整治提升工作启动之初,孙书同与同事们一家一户拜访。面对不同意见,孙书同和同事们干脆为全大街的商户和居民一口气设计了48种门窗样式、30多种牌匾样式供大家选择,并制作了“牌匾样式征询表”,请每个商户提交自家的设计要求。“菜单”一亮相,大家瞧着新鲜,都呼啦一下围上来看。接下来的时间,孙书同和同事们每天都扎进街面儿,一遍遍踏勘、调研、研究,与商户居民讨论自家的方案、不断修改完善,尽量兼顾每一个小家的需求,最终顺利完成设计方案。

围挡建起来了、牌匾拆除了……东四南、北大街的整治提升工作开展两个月时,为了让居民充分了解和参与整治建设,东四街道办事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部门联合开展“东四南、北大街整治提升公众评议暨‘东四的印记’老照片回顾展”,通过展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东四北大街一带的街景老照片,让生活在周边的居民回顾东四北大街历史,为东四北大街整治提升献言献策,进一步提升公众参与城市建设力度以及文化保护意识。

观展过程中,有的居民说在东四地区生活了一辈子,特别怀念街上的一些老建筑、老商铺,希望整治提升工作既要照顾到现代化的需要,也要顾及到居民的精神需求和情感寄托,给老街坊们留一些老念想。这样的建议,与整治提升工作“秉承‘恢复性修建’,恢复京韵风采、大市风貌”的理念不谋而合,也让孙书同意识到居民对老城新生的期待和美好家园的热爱。而自己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在老城的保护与更新中更多了一份使命感。她与同事们采纳了居民的部分建议,在整治提升工作中参考老照片恢复了部分点位。

同样参与整治提升工作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名城所设计师、北新桥街道责任规划师王川同样认同这份使命感:“除了对具体项目提供技术咨询,我们更重要的任务是为街道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实施、落实方面出谋划策。”

东四十二条

绿色交通主导 实现“健步悦骑”

东四南、北大街是南北通行的一条重要交通走廊,公交车站、电车线、各类交通标志也就成为了这条街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长期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看到的却是这样一番景象:坑坑洼洼的路面、漫天交织的电车线网、时常拥堵的交通……随着整治提升工程启动,并杆减量、交通配套设施升级等工程完工,东四南、北大街在城市精细化治理中重回“天蓝、路畅”的面貌。

原来的东四南、北大街沿线有电力杆、路灯杆、监控探头杆、交通标志杆等各种路侧杆件,总数多达660根。现在,多杆合一、并杆减量,各类立杆减少至268根,足足缩减了60%。

单臂横杆从以前的五六米缩到现在的4米到4.5米,电车线网的架设方式由过去的两层变为一层,消除了空中“蜘蛛网”,净化了视觉空间,完美地亮出了天际线。

除此之外,道路上老式的公交站台也转变为“港湾式”公交站,东四十二条公交站就是这样一个“港湾式”公交站。记者在这里看到,整治提升工作将站前原本的双向三条机动车道改为双向两条机动车道,使得整条道路的车道数保持一致,规范了车辆行驶空间。而多余的空间,则留给了周边的慢行交通、公交站台、景观等设施。东四十二条公交站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改造为“港湾式”公交站,当公交车进入“港湾”停靠时,减少了对其他车辆正常行驶的干扰,提升道路运行的效率。

据东城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四南、北大街一线,北起北新桥路口,南至干面胡同西口,全长2.74公里。相比雍和宫大街,其跨度长、历史文化资源更加丰富,自元代便是一个商业中心,商贾云集、南来北往。如今,这里沿线商业比例达69%,兼具“北古南新、多元并存”等特点。随着城市发展、业态更迭,东四南、北大街出现了风貌杂乱、人车混行等一系列问题。

整治提升在保护老街风貌的同时,还要便利现代生活。前期勘查发现,东四南、北大街全段道路断面类型变化多、差异大,交通设施老旧、布置不合理,有的地方存在通行不便、行人过街安全隐患较大、自行车通行路径不明确等问题,因此,近年来这里机动车违章驶入非机动车道、自行车进入机动车道行驶的现象多发,交通秩序并不规范。

为此,东四南、北大街整治提升工作聚焦人车路权失衡、交通无序等老大难问题,推动“机动车辆优先”向“行人优先”转变。借助道路大修之际,首先明确了交通治理必须满足行人、自行车安全通行的前提,拓宽人行步道和街角空间,补充无障碍坡道或可拆卸无障碍设施,设置隐形井盖,将沿街商户占道台阶推入室内,大大增加了行人的通行空间,为居住有残疾人、老年人的院落增加扶手,满足商户、居民日常生活、经营、出行需求。

除压缩机动车道宽度和数量之外,整治工程优化并完善全线交通标志,明确对车辆行驶的指引;通过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对重点区域的非机动车道进行特殊铺装明确非机动车通行路权,规范了自行车的通行和停放的秩序;在人行道上划分通行带和院前过渡带,明确行人通行和休憩空间。在北新桥路口、东四十二条、魏家胡同、钱粮胡同设置4处公交港湾,为慢行、公交腾挪空间,努力实现“还路于行”,让出行体验更为流畅。此外,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人车流规律,对公交站点布局及部分十字路口渠化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促进交通秩序及拥堵情况的改善,实现道路功能从小汽车主导转型为绿色交通主导的目标。

张自忠路地铁站C出口

个性化设计 改善街区环境品质

冬日午后,阳光正好。透过张自忠路地铁站C出口东侧的透景围墙,记者看到,东四九条小学围墙内的贝子奕谟府遗存——咏竹亭内,学生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户外活动。充分发掘场地历史文脉,将封闭的围墙改造为透景围墙,把位于东四九条小学围墙内的贝子奕谟府遗存——咏竹亭展示出来,也是在此次东四南、北大街整治提升工作中完成的。

同时,针对地铁出口绿地较为封闭、休闲停留空间不足的现状,在施工中采用保留现状大树、增加林荫铺装、丰富边界空间的设计策略,增加了停留空间,使原来南侧建筑墙外的消极空间得以利用。

据介绍,东四南、北大街整治提升工作公共空间提升工程以建设舒适的、活力的、文化的街道为目标,对包含步道及节点绿地的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提升。以京韵、大市为规划主题,沿街打造“东四八景”,分别为“九曲寻幽、北新典故、府邸旧事、合院朝夕、商铺集锦、大市天际、十步芳草、灯市骈集”,以八个主要的文化景观节点串联起众多胡同口、加宽路段等小节点,诉说东四地区的文化故事。

胡同口是展示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窗口,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是京城最老的街区之一,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王府云集,名人故居遍布。设计师充分挖掘胡同的文化内涵,利用胡同地图标识出各个胡同的名称以及隐藏在胡同中的崇礼住宅、东四胡同博物馆、侯宝林故居等点位,串联形成一条东四胡同文化探访路,让大家来到东四三条至八条时,可顺着文化探访路,慢慢游览这片胡同区域。

与此同时,各个胡同口还将适当增加绿植,配合系列胡同口标牌,胡同口将与大街连续形成精致的小微空间,原本无人驻足的胡同口将转变为交往空间、门户空间和文化标识空间。

拆违整治、建筑风貌提升、公共空间提升、示范院落提升、交通综合治理……东四南、北大街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主体工程已经完成,让这条老街实现了蜕变。东城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东四南、北大街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积极回应了居民群众改善生活环境的新期盼,着力破除了街巷环境秩序中的痼疾顽症。从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到现场施工,从总体空间结构、街道景观环境、交通系统优化、业态转型提升、城市更新改造,到重要节点打造、公众参与机制、界面院落导则等,整治提升工作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了居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李滢)

(责编:池梦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