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2019年-2035年)》公示

北京:将三山五园地区建设成为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典范地区

2021年01月18日16:19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人民网北京1月18日电 (董兆瑞)据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消息,为系统保护三山五园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联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2019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1月18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依法在官网上就该规划草案履行公示程序、征求公众意见。

三山五园地区是对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山水形胜整体格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空间秩序的统称。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三山五园地区规划范围总面积约68.5平方公里,本次规划从首都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出发,以保护促保障,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保护空间秩序、提升价值内涵、延续功能特色,整体保护利用好“三山五园”这张“金名片”,为实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四个中心”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贡献力量。

地区特色

三山五园地区是传统历史文化与新兴文化交融的复合型地区,拥有以世界遗产颐和园为代表的古典皇家园林群,集聚一流的高等学校智力资源,具有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优质人文底蕴和优美生态环境,集中了“四个中心”的首都功能。

紧密联系老城,承载首都功能。三山五园地区与老城紧密联系、共同发展,与老城共同构成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双核”,在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然人文交融,整体格局突出。全盛时期的三山五园地区形成了以皇家园林为中心,以山、水、路为基底,自然要素与历史文化要素有机交织,既完整统一又丰富多变的整体格局。

历史遗存丰富,文化类型多样。孕育了丰富且具有极高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涉及皇家园林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军事文化、名人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个方面。

生态地位突出,本底条件优越。处于城市和自然生态系统交接地带,是大西山生态系统和第一、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心城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文化景观丰富,人居环境典范:依托西部山区、中部低山平原和东部低地形成了类型多样、变化丰富又相互协调的文化景观风貌,堪称东方人居环境的典范地区。

功能定位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年)》提出将三山五园地区建设成为国家历史文化传承的典范地区,并使其成为国际交往活动的重要载体。规划严格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年)》的要求进行了深化落实,立足于建设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视角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标准,凸显这一地区在保障首都功能、彰显大国文化自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打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生态环境与国家形象相得益彰的首都亮丽“金名片”。

首都功能建设重要承载区:延续和加强三山五园地区与首都功能核心区之间历史上长期以来形成的密切联系,通过强化首都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完善配套设施,加强环境整治,服务和保障首都“四个中心”功能的发展提升需求。

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典范区:全面系统保护各类文化遗存,进一步挖掘三山五园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内涵,织补和恢复重要历史文化节点,丰富文化遗产的展示和利用手段,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充分展现三山五园地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

整体结构

形成南北文化带,突出三个特色分区,塑造若干关键节点,构建历史文脉与生态环境交融的整体空间结构。

形成南北文化带:北部文化传承发展带串联颐和园、圆明园等重要景区及大宫门、青龙桥等城市节点,重点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修复与利用;南部生态文化游憩带连接香山、西山等城市绿色空间,重点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提升绿化质量,完善生态功能。

突出三个特色分区:西部生态休闲游憩区以香山公园、北京植物园、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基础,整合绿地资源,提升景观质量,完善游憩功能;中部历史文化旅游区以颐和园、圆明园为载体,以文化为主导功能,优化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成为展示和交流中国历史文化的示范区;东部教育科研文化区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校为载体,以教育和文化为主导功能,优化完善配套设施。

塑造若干关键节点:沿北部文化传承发展带重点塑造若干关键文化节点,以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为主题。沿南部生态文化游憩带布置若干景观游憩节点,改善和提升环境品质。 

保护重点

重点1:保护与老城的密切联系,保障首都四个中心功能

重点保护三山五园联系老城的长河、御道、视线通廊,凸显首都功能与山水环境和谐相融的地区特色;延续三山五园地区作为首都功能重要承载地的特点,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整体环境,保障政治中心功能,突出文化中心功能,承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服务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充分保障首都功能的发展提升需求。

重点2:保护山水形胜的整体格局,延续独特的空间秩序

重点保护以山水环境为本底、以西山为屏障、以皇家苑囿为核心、以水系御道相互串联、各类要素有机交织的整体格局,以全盛时期的历史格局为参照,系统保护山、水、林、田、路、园、村等各类结构性要素及其所形成的空间秩序。

重点3:保护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构建以皇家园林为核心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积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为代表的园林集群,保护河湖渠闸水利调蓄体系、古村落、历史道路、优秀近现代教育传播地、革命纪念地、农业文化遗产,加强121处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与日常维护,扩大保护范畴,梳理挖掘文物遗存,做到应保尽保。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评定及保护工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展示,丰富各类文化资源展示利用手段和传承方式,讲好三山五园故事。

重点4:保护绿地成片的生态基底,构建中心城绿色屏障

重点保护三山五园地区的山体、林地、河湖水系、各类绿地等生态基底空间,形成公园成群、绿地连片的绿色生态基底。加强公园系统建设,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的绿色空间;实施严格的红线管控,控制建设体量和人口规模,拆迁腾退空间优先考虑大尺度绿化,使蓝绿空间总面积占三山五园地区总面积的65%左右;恢复部分水系、湖面,开展补水工程;结合现状条件局部再现京西稻田景观。

重点5:保护有机融合的文化景观,塑造古与今和谐风貌

提升自然景观品质,打造御道历史文化体验核心路径;严控新建建筑高度,保护整体开敞的空间形态和园林之间、园林与西山之间的景观视廊系统,重点保护香山静宜园宫廷区-玉泉山定光塔(玉峰塔)-颐和园知春亭岛的互看视廊、山体制高点眺望城市的视廊视域、开阔水面和重要城市道路眺望西山和玉泉山的视廊。塑造体现京华风范、山水意境、田园韵味的整体建筑风貌,织补打造文化街区的精品之作,形成“园外有园、景外有景”的城市精品亮点地区。

重点6:保护和谐优越的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全面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升环境品质。增量提质、补充短板,完善面向公共活动、常住人口、旅游人群的公共服务网络体系。积极疏解过境交通,减少与其他交通间的相互干扰;完善公共交通设施,倡导绿色出行;搭建智能交通运营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提升交通精细化治理水平,加强重要片区和节点的交通治理。积极利用边角地、闲置地建设口袋公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营造“小而美”的高品质公共空间。以低扰动、促和谐、可持续为目标,按照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高标准,充分保障各类市政设施的供给,实现市政基础设施与地区整体生态环境相融合。

(责编: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