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崇文争先”理念 东城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3.0版

2020年11月22日12:23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11月20日,冬日阳光温暖,东城区美后肆时迎来全市各区的“访客”,北京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现场会在这里举行。来自全市16区及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宣传部长、文旅局长等近100人,在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共话首都文化发展。

守正创新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迸发新活力

美后肆时、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史家胡同博物馆、东四胡同博物馆、更读书社、缘庆书苑……东城区根据新版城市总规和核心区控制性详规,利用各类腾退空间、引入各类社会资源,打造文化服务新场景,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2014年,东城区结合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对全区社会化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对国内外社会化做法研究总结,形成示范区课题分项研究成果,确立了社会化发展的方向与路径。近年来,东城区积极落实上级精神,把握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规律,谋划公共文化服务的突破发展方向,在导入市场要素、盘活文化空间、提升服务效能方面开展了大胆实践,为推动公共文化社会化发展的积累了东城经验,形成了东城“答案”。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政府主导是核心,机制建设是重点,群众满意是关键。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北京市“1+3公共文化政策”等政策落地,东城区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2015—2020年)》《东城区向社会力量购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构建了完善的政策体系、购买机制,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承接主体,形成了丰硕的工作成果。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为主、公益性社会组织积极助力、文化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格局日臻完善。

公共文化服务直接链接群众需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而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东城”建设的重要责任与使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无法照搬既有的工作模式,需要立足区域特点进行创新设计,要与区域文化整体发展水平相适应,要精准对接百姓服务需求点,更要有强大的市场化资源作为支撑。

东城区正在贯彻落实“崇文争先”理念,加速形成以文化引领城市发展的“东城范式”,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文化东城”的整体发展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文化事业得到持续滋养的同时,新时期文化惠民品牌正在逐步提升。“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全会精神,正在全区推动社会化改革不断取得实效的过程中得到落实。

升级版本 东城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走出新路径

今年9月,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正式对外开放。这座空间环境舒适、文化内容丰富、文化体验优质的综合型、标杆型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一经开放,迅速成为市民心中的“网红打卡地”。作为一处兼具多元化、场景化和文化内涵的全民美育平台,自开馆运行3个多月以来,美后肆时已开展线上、线下文化活动672余场,直接参与近4万人次,服务覆盖周边5公里范围内的居民。

新建成的美后肆时,就是东城区释放政策体制机制活力形成的典型代表和最新成果。

而在不断加大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探索实践中,东城区围绕“有没有、够不够、好不好”三个层次,推动公共文化社会化服务1.0、2.0、3.0的模式版本演进升级,形成了清晰的工作脉络和发展成果。

2014年至2016年,1.0版本重点解决资源导入问题,在人员、场地、服务方面实现了市场要素对接。2014年底,出台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指导意见,通过岗位购买配齐社区文化组织员。购买专业院团、剧场演出票,通过“摇号看戏”派发,让百姓免费走进国家大剧院、保利剧院等高雅艺术殿堂。采取与悠贝教育机构合作,在东总部分馆免费提供少儿绘本阅读专业服务。采取民营公助、市场补充的运营模式,在体育馆路建设皮卡书屋。通过设立每年500万社会单位开放引导专项经费,推动辖区单位礼堂、体育场等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并尝试在蓬蒿剧场内设置居民电子阅览室,三联韬奋书店设置24小时不打烊公益坐席。1.0版本通过扶持与项目合作,拓展了公益服务内容,改善了文化活动空间,用创新共赢、协作发展的“杠杆”去撬动社会力量助推公共文化建设,对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6年至2018年,2.0版本重点解决制度建设问题,开启了社会组织运作的专业化管理模式。2016年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办法、目录清单、经费标准,推动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通过调整文化财政经费使用方向,三年累计投入3000余万,实施政府采购程序引入京演集团等开展专业化运营,逐步覆盖9个街道公共文化设施,100个社区的居民享受到专业化文化服务。期间,不断强化政府决策和监督职能,同步施行了第三方绩效跟踪考评,群众满意度测评效果理想。街道、社区场馆周开放时间分别达到72小时、56小时以上,错时开放的要求得到落地。每个街道文体中心全年举办文化活动(培训)760余场次,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员专业性不强,服务形式不多、品级层次不高的瓶颈,推进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由广覆盖转向高效能。结合空间腾退与城市更新,引入社会主体进行创意、运营,催生了“最北京”特色的角楼图书馆、27院儿社区活力空间。同时,东城积极承担社会承接主体的培育责任,京演集团等承接方现已成为北京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生力军。2.0版本实现了“直接举办、直接提供”到“购买服务、监督质量”的机制转变,有力推动了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财政经费的社会效益得到充分体现。

2018年至2020年,3.0版本重点解决创新发展问题,突出文化聚合能力建设,强化现代化传播理念运用,营造跨区域服务的“市民文化活力空间”和文化美学场所。今年以来,东城区在广泛调研、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吸收文化部、北京大学等部门与专家团队的意见,拟定《北京市东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指导意见》,对财政采购“一年一申报、一年一招标”规定、公益服务与优惠服务设计等方面进一步进行政策突破。3.0版本以文化综合体为建设目标,以跨界思维优化资源配置,重塑公共文化空间。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手段扩大受众群体范围,建立多样化的需求表达机制和多渠道的供给参与机制。同时,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优质化、个性化的文化服务结合,公共文化服务的免费提供与优惠提供并举,从而更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活力,更好满足群众文化新需求新期待。

东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海英表示,东城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凝聚“崇文争先”强大思想共识,加大“文化东城”建设,在17个街道分阶段实现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社会化,营造更加优良的竞争环境,积极培育多元化社会运营主体,不断繁荣兴盛首都文化,努力谱写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生动篇章。

(责编:池梦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