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寒冬到酷暑 东城社工一直在您身边

2020年07月10日15:34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人民网北京7月10日电(池梦蕊 洪珊)今天,是高考的最后一天。北京市第二中学,280名考生奔赴考点。一大早,朝阳门街道内务部社工宋玥和她的同事来到考点,作为外围保障人员,他们负责劝导考生尽快进入考场,请考生注意保持1米的间隔。连续4天,6场考试前后,他们16次守护在这里。

与此同时,景山街道魏家社区的社工董娜身怀六甲,给育群胡同卡扣的执勤人员送来塑封好的二维码。有了这个二维码,到访人员不用手动填写信息登记簿,直接通过健康宝“到访人信息登记簿”扫码即可。

这一天,是小暑过后的第4天;是疫情爆发以来,从冬到夏的第169天。

169个日日夜夜,4056个小时,宋玥、董娜与3500余名东城社工,在社区疫情防控一线,舍小家顾大家,一直守护在居民身边。

东城社工敲31万户家门

建国门街道金宝街北社区,赵晓晴、杜鹃、潘颖被称为“铿锵三人组”,他们有一项东城社工传统技能,对管片情况“门清”。

近日,他们这个小团队,对管片内曾去新发地市场的关联人及同住人进行排查。有前期细致摸排的工作及大数据的支持,排查工作进展很顺利。

董娜负责育群胡同,她和“铿锵三人组”摸排楼房不一样,她的管片主要摸排是平房,挨院挨户摸排,有些记性好的居民还会提供“可靠情报”,“谁谁谁家哪天去过新发地,你赶紧去问问。”董娜说,“经过一个冬天的战斗,居民的疫情防控意识很强,可以帮我们查漏补缺。”

像这样“地毯式”的排查,东城区从疫情爆发以来,至少排查了20轮以上。

第一次敲门行动,要从大年三十开始说起。

谁也没有料到,庚子鼠年的春节,被一场突如其来新冠肺炎疫情,打破原有的喜庆与热闹。

在“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号令下,3500余名东城社工,在“小家”和“大家”中,毫不犹豫,选择为“大家”逆行而上。

当大多数人宅在家中,他们日行万余步,用双脚丈量着辖区每一寸土地、每一阶台阶,用双手敲着每一户人家、电话询问一位位居民。

由于疫情形势紧迫,东城社工用了1天半的时间,从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一,敲了31万户家门、“地毯式”排查784个胡同小区。

像这样“地毯式”的摸排,在短短的一个月内,东城区进行了6轮。

料峭寒冬,摸排离京返京人员情况,时间紧、任务重,建国门街道金宝街北社区“60后”社工杜鹃,连续几个小时敲防盗门,右手关节处都磨破了,手指肿得像胡萝卜一样,同组的“80后”社工赵晓晴看着心疼,找出护手霜,帮忙涂抹。“疼也咬牙坚持!”他们用一天半时间,摸排了管片楼内617户。

47岁蔡辛宇是和平里街道二区社工,今年冬天他还是一位头发黝黑,体重192斤的壮汉。疫情期间,社区实行AB角带班制度,蔡辛宇回忆说,“轮到第二天我带班时,头一天晚上,我肯定会失眠。”他的脑中会反复思量,如何安抚居民情绪、如何配置岗位人员、协调物资发放、摸排返京离京人员......“疫情无小事!”他叨念着,“我生怕因为自己工作的疏忽,哪里做得不好不到位......”

该社区有14栋楼,最老的一栋楼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由于居民情况复杂,蔡辛宇头顶仿佛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他小心谨慎、事事思虑,他和同事们通过“地毯式”排查,尽力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精准防控战疫情。

东城社工服务居家观察8万人

“您别着急,我来想办法,一定解决您的问题。”

6月14日10点,120送来隔离点的这对老夫妻年逾古稀,老大爷因为有脑血栓后遗症腿脚不便,老奶奶眼睛也不太好。前来负责接待是“90后”姑娘任爽,她请两位老人穿上防护服,由她和同事陈梦雅陪同坐电梯上楼,然后再由她们对电梯环境进行消杀后步行返回,安排两个老人在一起隔离,方便生活上互相照顾。

除了集中隔离以外,居家隔离也是切断疫情传播途径的有效手段,数以千计的东城社工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服务。

2月4日立春之后,赵晓晴管片的南小街16号楼出现了一位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原本性格大大咧咧的她,听到这个消息,表情瞬间凝固了。当时这位有发热症状的疑似病例,被送至地坛医院进行核酸检测和治疗,家中年迈的母亲、媳妇和孩子则需要居家观察,等待医院确切的诊断结果。

当时,社区对居家观察人员采取分岗分班24小时值守的方式,赵晓晴是第一岗第一班,她回忆说:“不瞒您说,我头发根都是竖着的!”害怕、紧张、不安,仿佛空气一般挥之不去。

为老太太开药、为一家三口代买日常用品,“害怕归害怕,该做的事情,我们一项都不会落的!”赵晓晴说,等到医院那边传来消息,该疑似病例,是普通的肺炎患者,不是新冠肺炎,“大家都长舒一口气。”

3月25日,蔡辛宇作为和平里街道唯一一名被抽调的社工,加入了和平里街道离鄂返京人员转运组。

当日下午5点50分,首批离鄂返京人员列车抵达北京。

东城区区级转运中心设在天坛体育活动中心,各街道工作人员早已准备就绪,静待离鄂人员回家。

18时40分,第一批9名返京人员抵达东城转运中心,20分钟完成分流。在这个9人当中,有2位是和平里的居民。

为了保障离鄂返京人员工作有序开展,东城区建立区、街、社区三级联动机制,区级负责指挥统筹,全面保障;街道分管领导参加指挥部工作,指定联络员对接,负责集散点内返京人员接收转送;社区在街道的指导下,负责做好辖区返京人员的居家观察和服务保障工作。建立事前预警、事中接洽转运、事后隔离管控等工作机制。

蔡辛宇的工作是联络对接,负责集散点返京人员接送转送。早在3月25日上午,蔡辛宇就拿到了这2位返京人员名单,第一时间和他们核实信息,确认是否是本社区居民、是否符合居家观察条件。

4月8日零时起,武汉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有序恢复对外交通。下午2点24分,首趟离汉进京旅客列车抵达西客站。

和平里街道居民萧先生和爱人经过5个小时13分钟的车程,从武汉抵达北京西客站。“欢迎回家!”在站台的地下通道里,他们看到举着牌子的东城区“接站组”工作人员。

大巴抵达集散点后,持有7日内核酸检测合格证明的萧先生和爱人见到了蔡辛宇和街道其他工作人员,并在他们的安排下,乘坐商务车直达小区门口。

社区的工作人员早已等候在这里,签署承诺书、告知书,领取服务卡等流程很快完成。对于14天隔离生活,萧先生感觉没有太大困难:“离开武汉前,社区就和我们取得了联系,及时告知北京返京政策。回来后,社区安排了专人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困难,物业会帮助取快递和每日倒垃圾,如果需要采买物品,可以请社区帮忙。”

从疫情爆发到7月8日24时,东城社工服务像萧先生这样需要居家观察人员82634人。

东城社工协助60余万人次进行核酸检测

北京连续50余天无新增确诊病例,6月6日零时起,北京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应急响应下调为三级。

6月11日北京新增1例确诊病例,直至6月13日新发地作为流调溯源重中之重,平静的生活被再次打破。

与此同时,蔡辛宇被抽调到地坛体育中心核酸检测点。这时,他的发顶多了一缕白发,两鬓也有些花白,从冬到夏,他掉了17斤肉。他是累瘦了。

在核酸检测点,他每天可以日行一万步,从进口到检测点再到出口,他拿着小喇叭,来回来去走,一遍一遍反复告诉企业员工或辖区居民,“请保持安全距离!”“请完成检测人员尽快离开检测现场!”“别等人啦!”

最难的是,个别咽拭子检测反映大的人,会呕出一些分泌物,蔡辛宇要找到保洁人员,按照要求清扫干净。溜溜一天之后,他衣服被汗水浸湿了、站得脚后跟疼,嗓子也哑了。

蔡辛宇冲在现场,“铿锵三人组”采用“电话+上门”的形式进行“地毯式”摸排工作,楼门院长、小巷管家、志愿者也通过“群打卡”,纷纷助力摸排工作。6月18日,按照“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的要求,“铿锵三人组”电话通知管片居民,解答居民的各种问题。

建国门街道检测点,在鄂尔多斯艾力东侧,赵晓晴说,“检测当天暑热难耐,我们出来匆忙没带水。”她就到不远处的烟酒铺给大家买水,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老板只收了她一半的钱,“你们不容易!”所有人的辛苦,都被看在眼里、记在了心中。

连日来,金宝街北社区社工协助3500余人次进行核酸检测。截止目前,东城社工共协助60余万人次进行核酸检测,全部为阴性。

在疫情防控这场大考中,东城区社工成为中坚力量,成为东城社区百姓的“贴心人”。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时期,“东城社工”克服作战“疲劳期”,愈发蓬勃发展。敲门人、快递员、转运员......身兼数职、事无巨细,和居民“时保联”,对片区情况一清二楚。

疫情终将过去,169天的坚守不会被忘记;从冬到夏,感谢你们为辖区31万住户的付出,感谢你们一直默默地坚守,感谢你们东城社工。

(责编:池梦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