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北京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16%

2020年07月05日09:15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更低能耗彰显更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曹政

  住在节能的绿色建筑中,上班路上自愿不开机动车、搭乘公共交通,工厂和写字楼换上更省电的LED灯、相继进行节能改造……北京人的一天,与节能减排息息相关。

  市发改委近日披露,“十三五”以来,全市能源利用效率和低碳发展水平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居全国省级地区前列,2019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16%。更重要的是,全民节能减排的氛围正在形成。

  能耗结构优化

  基本实现平原地区无煤化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四年降低了16%,背后是北京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

  “十三五”期间,本市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严控新增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分类有序疏解存量。全市三次产业构成由2015年的0.6:19.6:79.8,调整为2019年的0.3:16.2:83.5。

  而在能源结构方面,本市也不断压减煤炭消费量,实施农村地区村庄冬季清洁取暖改造,基本实现平原地区无煤化。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610.3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2%。

  能耗指标的大幅降低是如何实现的?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本市明确“十三五”时期及年度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目标及重点工作目标,分解到各区、各行业主管部门和重点用能单位,按年度开展目标责任考核;同时在化工、水泥等领域执行差别电价、阶梯电价,在居民生活领域实施供热计量收费等促进节能的价格政策,累计发布了建筑、交通、工业等领域53项节能地方标准。

  日常的生产生活也迎来了更大力度的节能监察,本市每年开展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落实情况等十余项节能专项监察,年均监察用能单位500多家次。“十三五”以来,围绕提升节能精细化管理水平,144家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源审计工作,全市219家重点用能单位完成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重点领域高水平

  绿色建筑达到两亿平方米

  昌平区沙岭新村,30多栋小楼与众不同——相比普通住宅不到10厘米厚的外墙保温层,这些农宅的外墙保温层有25厘米厚、屋面保温也做了30厘米厚的石墨聚苯板。这相当于给房子穿了件衣服,无论春夏秋冬,屋内基本不用暖气和空调,就能保证室温达到20至26摄氏度。

  这是全国首个超低能耗农宅。除此之外,在京城东南原焦化厂地块拔地而起的三栋公租房,海淀翠湖的实创医谷产业园,昌平区北七家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等一大批建筑都是超低能耗建筑,节能率可以达到90%以上。

  这几年,居住、办公、交通等多个重点领域越来越绿色。在建筑节能领域,绿色建筑达到近2亿平方米, 2019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88%。

  据介绍,北京着力构建地上地下立体化公交网络,全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699.3公里,新能源车辆累计达到30.9万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达1.4万辆,中心城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4.1%;工业节能上制定了《北京绿色制造实施方案》,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十三五”以来,124家公共机构开展数据中心节能改造,国家大剧院等44家单位成为市级“能效领跑者”。

  全民节能减排

  百姓生活倡导绿色消费

  少开私家车、多乘坐公交不仅能省油钱,还可以领个小红包——越来越多市民加入“我自愿每周再少开一天车”活动,车主停驶24小时以上即可出售碳减排量,并获得一定数额的微信红包。

  “此举利用市场机制,引导车主自愿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倡导绿色出行。”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今天的北京正在形成全民节能减排的氛围。不仅仅是开车,还先后发出了“夏季空调温度调高一度”倡议、推广不停车收费活动等,从公众身边的生活点滴做起,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倡导绿色消费方面,已经实施新一轮为期3年的节能减排促消费政策,对15类节能减排商品给予补贴,扩大节能类家电的市场占有率。废旧家电也有去处:模式多样、安全环保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体系已基本建立,手机、电脑等高价值消费类产品,电视、空调、洗衣机、冰箱等大件家电回收渠道通畅,目前正在补齐小旧家电回收短板。

  “北京将继续推动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积极营造全民节能减排氛围。”这位负责人说,本市也将发展壮大节能产业,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强化节能领域科技创新,加大节能技术产品研发和推广力度。

(责编:鲍聪颖、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