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市新开放14万余件档案 市档案馆开馆网上预约限流

2020年06月10日08:46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今年本市新开放14万余件档案

  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北京市档案馆恢复开馆。开馆首日,就有不少市民进馆参观。本报记者 甘南摄

  本报记者 刘冕

  1909年拍摄的京张铁路影集、中国近代邮政起源档案、清代四川巴县民俗档案、清代陕西紫阳贡茶信票……昨天是国际档案日,北京、陕西、天津、福建、湖北、四川和宁夏7地档案馆通过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平台,接力亮出“镇馆之宝”,讲述百年记忆。同时,北京市档案馆恢复预约参观;市档案馆和16区档案馆今年向社会开放档案14万余件。

  档案日七馆“联播”亮宝

  昨天,全国七个省级档案馆接力直播,展示各自最具代表性的珍贵档案。咸丰元年婚礼“喜课”、清代邮桶图样、《京师五城坊巷图》等往日难得一见的档案亮相。

  北京市档案馆直播时间,讲解员魏普和市档案馆展览陈列处副处长王兰顺出镜,讲述一件件珍贵的档案。“地图是北京市档案馆的特色之一,这张图是明朝嘉靖年间的。”“这是1909年的图,红线和红点代表着自来水管线规划和水龙头的位置。”“这是1949年的地图。当时北京还叫北平,所以这幅地图也可以说是北京作为‘北平’的最后一张地图,非常珍贵。”……

  此次“联播”,市档案馆还拿出两件“看家宝”——由新疆和田青白玉雕刻的奥运徽宝,以及《京张路工撮影》照片档案。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奥运徽宝由市档案馆永久收藏。

  《京张路工撮影》照片档案是1909年清政府为表彰京张铁路工程的成就,专门聘请同生照相馆沿着京张铁路线拍摄的京张铁路竣工照片。照片清晰记录了京张铁路沿途二百多公里的各站景点、通车庆典场面以及当时使用的机车和车辆设备。这件档案已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并荣登首册《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市档案馆昨日已重新开放,采取网上预约,限流入馆的措施。参观者可以到市档案馆参观珍贵档案,重温往事。

  新开放14万余件档案

  今年,市档案馆和16区档案馆向社会开放档案14万余件。每一件档案都“见证”着一段往事。

  1960年,《北京市水产局关于开展科学技术研究试点情况的汇报》记录了该局在水产养殖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当时,北京所需鱼苗都是到南方购运,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加上长途运输,鱼苗成活率低。市水产局成立后发展苗种生产,在1960年6月试验草鱼人工授精成功,为北京市家鱼的人工繁殖奠定了基础。

  一份1984年的《农村建设情况简报》(第37期)反映了农村建设顾问团的工作成果。为加快首都农村建设的步伐,本市成立了村镇规划建设顾问团、农村能源开发利用顾问团和集体建筑企业顾问团,引智借力谋划首都农村发展。顾问团成了联系科技人员为首都郊区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的纽带。

  市档案馆介绍,此次开放档案共18507件,涉及北京市水产局、北京市第一商业局、北京京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城乡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印刷学院6家单位,大部分是形成于1949年至1995年的档案,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北京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同时,16区档案馆也开放档案2857卷、12.6万件,主要集中在1983年至1989年,门类主要为文书档案,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生态文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农林畜牧等多个领域。

  62万页破损档案已“痊愈”

  昨天,市档案馆首次发布两部专题片《档案的新生》和《光阴的修复者》,观众可以跟着镜头第一次走进市档案馆的非开放区。

  市档案馆的修复室里,暗藏玄机的纸墙亮相。这面墙是由20层高丽纸糊制而成,档案修复人员将已经托裱加固的档案在墙上绷平,行话叫“上墙”。经过近一天的自然干燥,工作人员将档案下墙,经过裁切处理的档案就基本恢复了原貌。

  在传统技法抢救破损档案的同时,机械化修补技术正在成为新主力,除尘、补洞等都可以实现“机械化”,高清修复云平台、脱酸等现代化修复设备也已上岗,为档案“疗伤”。市档案馆介绍,该馆保存的民国档案,因为年代原因,纸张酸度超标,发黄变脆,出现纤维老化现象,目前主要采取的是氧化镁悬浮液法去酸技术,最大限度保护档案。

  据介绍,每年档案修复的任务达3万件,截至目前,市档案馆已完成馆藏62万页破损档案的修补。

(责编:孟竹、鲍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