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容量最大種質資源庫“國家植物種質資源庫”實現主體結構封頂
人民網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池夢蕊)11月20日,隨著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澆筑完成,國家植物種質資源庫項目主體結構全面封頂,這標志著該項目建設取得了階段性重大進展,為后續的機電安裝、裝飾裝修及設備調試等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國家植物種質資源庫作為國家植物園的核心功能性設施,項目主體為“鋼筋混凝土框架+鋼屋面”結構,建筑風格力求與園內自然風貌相融合,打造和諧低碳、開放共享的綠色建筑。項目建成后,將顯著提升我國植物種質資源的保存能力和研究水平,對保護生物多樣性、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推動相關學科領域的科技創新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國家植物園管委會主任、正高級工程師賀然介紹,國家植物種質資源庫位於國家植物園(北園)西側,總佔地面積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1萬平方米。遵循“廣泛收集、科學保存、深入研究、永續利用”的方針,建成后的種質資源庫將收集來自世界范圍內的植物種質資源7萬種以上約200萬份,是我國容量最大的植物種質資源庫,可實現中國珍稀瀕危植物全覆蓋。保藏植物資源類型包括植物種子、試管苗、DNA、植物活植株、花粉和孢子、植物組織、器官、植物微生物等。建設自動化庫、手動庫、超低溫保存庫,種質數據信息管理區、珍稀瀕危植物示范區、科學研究區、游客展覽展陳區等區域,集收集儲藏、研究利用、科普展示、國際交流等功能於一體。
建成后的國家植物種質資源庫,致力於對植物多樣性進行深入研究,包括系統分類、生態學、遺傳學和種群動態,以提供科學依據,確保瀕危物種得到有效保護。推動跨領域合作,促進植物學、生態學和遺傳學研究的發展,通過合作項目和數據共享推動知識交流。支持可持續植物資源利用,提供植物藥用、食用和生態修復等利用方式的信息,促進生態經濟和綠色科技的發展。這些功能不僅滿足了當今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需求,還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堅實的支持,確保國家植物種質資源庫在生態系統保護和科研領域持續發揮關鍵作用。同時,項目內設有多功能展廳與報告廳,未來將作為科普教育基地向公眾開放,普及種子資源保護知識,提高全社會的生態保護意識。
據了解,目前國家植物園已收集種質資源近萬份,涉及163個科、736個屬、1783個種/變種,其中包括珍稀瀕危物種大花杓蘭、山西杓蘭、紅景天、紫椴等50余種。收集到的種質資源已經在預備庫中進行規范化管理,計劃2026年運營時,第一批種子入庫保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