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城市歷史文化對話會舉辦 “玉”見東城city walk文化探訪路線發布
人民網北京11月18日電(記者池夢蕊)11月18日,2025城市歷史文化對話會在北京東城文化發展研究院舉辦。活動以“文脈商旅共融·古韻新篇同輝”為主題,旨在搭建跨地域文化交流平台,匯聚文化遺產保護、城市規劃、文旅創新等多元領域的專家學者與行業代表,探索東城歷史文化傳承的創新路徑,為推動文化遺產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打造文商旅深度融合的“東城范式”。
東城區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坐擁故宮、天壇、大運河遺址玉河段、北京中軸線4處世界文化遺產,歷史文化資源富集,是展示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地區。眾多深耕於歷史文化傳承創新領域的專家學者,相聚2025城市歷史文化對話會,以多元視野凝聚專業智慧,深入探討歷史文化街區、遺址保護、城市規劃建設等領域的發展趨勢與創新路徑,分享多個城市在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公共文化空間設計、文商旅融合等方面的實踐案例,將文化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為發展優勢,探索具有東城特色的文商旅深度融合發展新路徑。
三年來,隨著東城區歷史文化傳承創新發展計劃的發布,老城歷史文化研究高端智庫不斷擴容,依托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等17位相關研究領域專家,為深入挖掘東城老城歷史文化價值、創新傳播等提供了智力支持。今年東城區再度發力,引入第三批老城歷史文化研究高端智庫成員,將與廣州、寧波、杭州、西安等城市共同探索歷史文化城市保護面向未來的理論與實踐創新,進一步推動城市間文化交流、資源整合,為城市歷史文化傳承與發展提供新思路、新視角,探尋歷史文化的“當代表達”,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創新動能。
會上,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北京東城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單霽翔結合明城牆、玉河、良渚等考古遺址案例,闡釋了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復興的協同關系。他表示,文化遺產活化不是孤立保護,而是與城市發展共生的賦能過程。通過建設遺址公園,既展現歷史風貌、改善生態環境,也使文化遺產走進大眾生活,成為全人類共同財富,增強社會文化自信。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機關黨委書記鄧堪強分享了永慶坊微改造項目經驗,通過“繡花功夫”實現歷史文化街區活化與社區功能提升的有機統一,為其他城市歷史文化街區提升改造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樣本。圓桌對話環節圍繞“跨域共鑒: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商旅融合的城市發展新路徑”這一核心話題,與會嘉賓展開了更深入的交流。不僅為文化遺產保護的未來思考提供了多維視角,更探索了文化賦能城市發展的新范式。
在此次活動的特別環節中,“玉”見東城city walk文化探訪路線正式發布,並邀請四位網絡達人擔任線路體驗推薦官。該路線串聯起區域內的玉河故道、南新倉、明城牆遺址公園、中法大學舊址、北大紅樓等大運河文化遺存與沿線標志性地標,讓市民和游客既能沿路追溯千年河道與古漕運遺跡,又能沉浸式探訪人文景點,近距離感受東城區深厚的文化積澱與綿長的歷史溫度。
未來,東城區將持續探索“文化+”融合創新發展新路徑,帶動業態煥新升級,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商旅體深度融合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