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露天音樂點亮市井煙火 西城天橋演藝區精彩持續“上新”

2025年11月15日14:17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11月14日,一場由西城區委宣傳部、天橋街道主辦,西城區融媒體中心、天橋盛世集團協辦的“露天音樂演出”,在天橋市民廣場溫情開演。專業靈動的藝術演繹、輕鬆愜意的現場氛圍,不僅讓過往路人紛紛駐足,自發圍成熱鬧的“天然觀眾席”,也讓天橋演藝區的古今魅力愈發鮮活。

文化惠民

讓專業藝術走進煙火人間

音樂、人群、城市美景……沿北京中軸線南行,穿過熱鬧的前門大街,便置身於天橋演藝區。來自中國歌劇舞劇院的青年演奏家孫楚泊,正站在開放空間中,為人們帶來專業級的笛音享受。這場沒有門檻的藝術活動,讓每個人都能隨時加入,暢享音樂共鳴。

“太‘接地氣’了,不用買票就能欣賞到如此精彩的演出,真正把好作品帶到了我們身邊”“又年輕了一把,和來演唱會一樣,能近距離聆聽,體驗感太棒了”“特別喜歡這種形式,我從小就愛民樂,知道今天有演出,早上6點就趕來了,回去也想把這份熱愛重新拾起來”……現場觀眾的由衷贊嘆,道出了大家對這場演出的喜愛。

從國家大劇院、北京音樂廳的專業舞台到戶外場景,孫楚泊的足跡遍布多個地標建筑。《我愛你中國》《揚鞭催馬運糧忙》《牧民新歌》等正能量曲目接連奏響,將藝術帶入人們日常生活。孫楚泊表示:“音樂是可以帶來快樂的。我希望在劇場之外,同樣可以通過音樂共享空間帶給大家最佳的聽覺體驗,讓音樂的快樂傳遞給更多朋友。”

“‘高手在民間’,當藝術融入日常煙火,既為新大眾文藝注入活力,也讓文化惠民底色更亮。”西城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在常態化開展室內演出的基礎上,營造開放式夢想舞台,帶來室內外的多元音樂體驗,讓專業藝術更多惠及市民群眾。持續提升天橋演藝區的知名度與國際影響力的同時,更好助力‘大戲看北京’‘演藝之都’建設。”

古今交織

讓文化底蘊煥發時代活力

笛聲悠揚,混著觀眾的熱情,娓娓道出天橋的古今記憶。北京西城是京劇發祥地,老天橋更是梨園界聚居地。如今,佔地2.07平方公裡的天橋演藝區,已成為首都“文化中心”功能的重要載體和北京“演藝之都”建設的核心承載區,“串珠成鏈”地喚起著天橋的文化記憶。

天橋印象博物館內,一座按原貌等比例縮小的漢白玉石橋,靜靜訴說著天橋往事。清代中后期以來,這裡曾是百戲雜練之地,眾多民間藝人、絕技高手在此唱大鼓、說相聲、變戲法、耍中幡……藝人們通常露天設場,邊說邊練,形成獨特的“撂地”表演形式。侯寶林、新鳳霞、寶善林等藝術大師都曾在此演出。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老北京天橋的“撂地”表演獲得新生,許多表演形式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或民族民間文化保護項目。入選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名單的天橋盛世集團,近期也依據實際組織旗下三家區屬文藝院團——北京風雷京劇團、北京雜技團、北京皮影劇團的演員們,以“以演代練”形式在天橋市民廣場進行排演。《三打白骨精》《龜與鶴》《貴妃醉酒》以及空竹、花盤、中幡、舞獅等傳統經典節目片段,贏得了現場百余名觀眾的熱烈掌聲。

昔日“一座橋、四面鐘、八大怪”的老天橋,如今已蛻變為演藝場所多樣、演繹形式豐富、演藝資源豐厚的現代演藝聚集區,悠久文化底蘊在古今輝映中愈發鮮明。

全域煥彩

讓演藝魅力融入日常生活

從專業劇場到尋常街巷,天橋演藝區的魅力早已超越單一演出場景,構建起“傳統與現代共生、中外文化交融”的全域演藝生態。

劇場內,天橋藝術中心、湖廣會館、萬勝劇場、天橋劇場等地,京劇、話劇、音樂劇、芭蕾舞等演出目不暇接,雜技、相聲等傳統表演各具韻味,成為文化愛好者的打卡地﹔劇場外,更多驚喜藏在街頭巷尾,沿著趙錐子胡同、鷂兒胡同、板章胡同、留學路等開啟“胡同式”Citywalk,探訪泰安裡文化藝術中心、東方飯店等歷史魅力﹔或是打卡宮門口饅頭、百年義利、老北京炸雞等特色美食,在煙火氣中感受西城風味。

此外,書店、博物館、影院等多元文化空間錯落分布,“看一場演出、來一次研學、逛一圈胡同、嘗一口美食”,已成為許多人到訪天橋的“保留節目”。園區、街區、社區、景區融為一體,樹蔭下的小憩、廣場上的旋律、博物館裡的古今對話,讓天橋演藝區如同北京西城敞開的文化懷抱,既承載著厚重歷史,又洋溢著鮮活氣息。

如今的天橋演藝區,既是專業的演藝聚集區,也是人們的休閑生活圈。這裡不僅歡迎大家前來賞藝、品讀、休閑,更期待每一位市民游客登台“露一手”,用多元表達為這座古今交融的文化地標,續寫更多亮麗風景。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