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朝陽區萬畝農田迎豐收 農文旅融合激活都市田園新圖景

2025年09月27日12:33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金秋九月,朝陽區“三秋”豐收季全面展開,金盞、黑庄戶、崔各庄、孫河等12個涉農鄉的萬畝農田迎來玉米、花生等作物收獲。朝陽區通過高標准農田建設,開展農技指導、機收減損等措施保障穩產,同時創新農文旅融合模式,將勞動教育融入田間。

萬畝農田喜獲豐收

日前,朝陽區萬畝農田陸續迎來豐收,並將持續至10月上旬,農田裡一派繁忙景象。

9月26日,位於朝陽區金盞鄉馬各庄村基本農田的一塊花生地正在收獲。花生收割機在田地中快速翻動土壤,一株株花生被連根拔起,脫粒、分離、裝袋、運輸有條不紊。

作為朝陽區耕地面積最大的鄉,金盞鄉今年夏播種植了玉米、花生、油菜等作物共計3000余畝。“為保護和管理好基本農田,金盞鄉根據每塊農田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差異化功能規劃與種植管護方案。比如,此次收獲的馬各庄基本農田接近300畝,種植了花生和玉米,今年初完成了灌溉排水、地力提升等高標准農田建設工程﹔在黎各庄村百畝示范田,聚焦‘科技增產’,深挖單產潛力,爭創糧食單產新紀錄﹔而雷庄村農田,則結合航線下資源建設了田園大地景觀”,金盞鄉副鄉長李天昊介紹。

與此同時,黑庄戶鄉正迎來高標准農田建設完成后的首次玉米豐收,“作為朝陽區高標准農田建設示范鄉,今年,我們在1600余畝高標准農田上,種植了以玉米為主要品種的農作物,農田質量和畝產水平均得到大幅提升”,黑庄戶副鄉長楊冬介紹。

今年春季,圍繞田成方、渠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缺什麼、補什麼”,朝陽區3800余畝高標准農田完成建設,實現了高效節水灌溉標准化、智能化,農田設施條件、耕地地力進一步改善。在“藏糧於地”助力豐產豐收基礎上,加大糧油主導品種推廣,重點種植NK815、京農科728、京科938、農科糯336(鮮食)等優質玉米品種,試種津原U99、金稻939等稻作品種,結合推廣水肥一體化、病虫害綜合防控、機收減損等主推技術,推進主要糧油作物單產提升和化肥減量增效,實現夏糧播種面積、總產量、平均單產三提升,秋收糧油作物整體長勢良好。

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

在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能力的同時,朝陽區重視將傳統農業與農耕文化相結合,與區教委、中小學聯動,將勞動實踐課搬到農田裡,組織開展“小田長”、“開鐮節”等科普實踐活動,拓展農業的生態和文化功能。

在朝陽區金盞鄉馬各庄村的基本農田裡,一堂別開生面的農耕實踐課正火熱進行,200余名“小田長”正在辛勤的勞動,拔苗、摘果、裝袋,孩子們稚嫩的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

“我已經參加了兩次小田長活動,看著平時餐桌上的食物,由自己親手播種、成長再到收獲,感覺既興奮又自豪。在農業實踐課堂裡,我們既了解到農作物的生長規律,也感受到了糧食的來之不易和農民伯伯的辛苦。”來自首都師范大學朝陽金盞學校的“小田長”張錦碩說。

近年來,朝陽區利用區位優勢,持續探索大都市農業發展路徑。培育壯大農業新質生產力,以中信種業研究院項目為創新引領,實現科研品種展示園百種作物種植試驗﹔以朝來農藝園、孫河郎棗園、聖露庄園等特色農業園區為示范窗口,貫通生產技術與市場需求的聯接通道,擦亮朝陽特色“農”字招牌,並構建農文旅融合生態圈。依托郊野公園耕地資源,聯動溫榆河公園、朝陽公園等,培育賞食兼顧農作物與都市農業景觀共生帶,承載都市農耕文化。提升觀賞魚養殖中心、小魯店漁場等基礎設施建設,舉辦休閑漁業種業及產業鏈論壇和觀賞魚展示及文化周活動,推廣“魚禮”文創產品,打造觀賞魚新消費場景。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