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行進中國·高質量發展看北京

碧水藍天,倍兒“京”彩

人民網“行進中國”北京調研採訪團
2025年09月05日15:15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與2013年相比,2024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下降65.9%,全年優良天數達290天,為歷年最多。

北京森林資源總量實現了倍增,森林覆蓋率由2012年的38.6%提高到44.8%,去年北京被國家林草局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2020年至2024年,北京累計記錄151種自然和半自然生態系統,累計記錄各類物種7121種,成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

…………

超大城市如何走好綠色發展之路?這一組組數據是北京給出的生態答卷。

北京“母親河”永定河兩岸綠意盎然。豐台區供圖

北京“母親河”永定河兩岸綠意盎然。豐台區供圖

以精細治理筑牢生態基底、以花園城市提升宜居品質、以綠色能源驅動未來發展……首都的天更藍、水更清、城更綠。

從1微克到0.1微克 “摳”出“北京奇跡”

“濾膜就如同家中空氣淨化器裡的濾芯一樣,2015年的濾膜吸收了太多PM2.5,因而是灰黑色的﹔到了2024年,濾膜就變成了灰白色。”在今年全國兩會“部長通道”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用兩塊從北京市大氣環境監測儀上取下的濾膜,展示了生態環境改善的成果。

“北京PM2.5的年均濃度從每立方米近90微克下降到30.5微克,而進一步改善需要0.1微克、0.1微克地去摳,抓住每一點改善的可能性。”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從“清潔空氣行動計劃”“藍天保衛戰”到“1微克行動”再到“0.1微克行動”,北京綜合運用“科技+執法+管理”等手段,開展治理大氣污染攻堅戰。

一張精密的空天地一體化“感知網絡”,將3000多條路網、20余萬輛重型柴油車、2000多個工地、上千家涉氣企業納入監測,每天匯集上億條數據展開精准治理。

在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大氣“三監”(監管部門統籌調度、監測部門智慧感知、監察執法部門精准執法)聯動精准治污調度平台上,清晰顯示著各類信息數據。大氣“三監”聯動大模型如同精密的大腦,哪裡車多、哪些車的排放狀況異常等,實時盡在掌握。

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沈秀娥表示,通過全面監測感知、智慧分析研判,“三監”聯動大模型實現了大氣環境管理高效精准調度,助推北京生態環境治理逐步由“大水漫灌”轉向“精准滴灌”。

從“五顏六色”到“綠意盎然”,“2013年—2024年PM2.5級別日歷圖”呈現的變化趨勢,清晰地反映了北京空氣質量的改善歷程。十年間,北京一微克、一微克地“摳”出了藍天。從“APEC藍”到“冬奧藍”,如今“北京藍”已是常態。從最初不被看好,到如今受到國際認可,北京大氣治理被譽為“北京奇跡”。

北京藝術中心。杜智廣攝

北京藝術中心。杜智廣攝

“北京奇跡”在攝影師杜智廣的鏡頭裡也“一目了然”——以藍天白雲為背景的大片越來越來多。“這幾年拍攝成功率越來越高,說明我們身邊的生態環境質量是越來越好了。”他說。

杜智廣拍攝的不僅僅是城市風光,更是記錄了北京空氣質量的改善軌跡。美好的生態環境不僅給攝影愛好者帶來了“大片自由”,更讓北京市民收獲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從織綠成網到綠意滿城 描繪“花園北京”

“太美了!快給我拍一張,這兒一路繁花,水清岸綠,簡直是騎行者的天堂!”騎行愛好者李旭冉放慢了速度,興奮地招呼同伴。

豐台區永定河親水廊道吸引了騎行愛好者。豐台區供圖

豐台區永定河親水廊道吸引了騎行愛好者。豐台區供圖

去年7月,豐台區永定河親水廊道建成開放,這條總長13.08公裡的濱水綠廊,串聯起曉月湖公園、綠堤郊野公園、紫谷伊甸園、北天堂公園等4個公園,成為了市民休閑運動的熱門去處。

沿著這條蜿蜒的廊道騎行或漫步,道路兩側是由40余種花卉構成的10萬平方米“復合”花海,從5月到11月連綿不絕的盛放著,讓人心曠神怡。

美景可感可及,離不開北京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的擴綠、興綠、護綠。近年來,北京市先后出台了《關於深化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推動首都花園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北京花園城市專項規劃(2023年-2035年)》《首都花園城市規劃建設實施方案》等文件,系統謀劃、推進一系列生態工程,全力“把首都建設成為一個大花園”。

豐台區在全市首批發布了《豐台區花園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提出“森林繞城、綠道連城、碧水穿城、濕地潤城、公園遍城、農田留城、花果香城、生物匯城、景觀靚城”綠城九法,旨在超大規模城市中構建起“推窗見綠、出門入園、四季有花”的花園式空間體系。

南苑森林濕地公園。豐台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南苑森林濕地公園。豐台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經過多年修復,總面積近萬畝的南苑森林濕地公園成為首都南部不可或缺的生態綠肺。生態好不好,鳥兒最知道。作為一名“追鳥人”,張耳跑遍了南苑森林濕地公園,用鏡頭定格了無數飛鳥的靈動瞬間。

“公園特意為鳥兒設計出一條一公裡長的起降‘航道’,還擴大了水域面積,增加了桑樹等食源性植物給鳥類當‘口糧’,眾多鳥兒循‘綠’而來。”張耳說。

如今,南苑森林濕地公園與永定河親水廊道、蓮花池公園、北宮國家森林公園、園博園一同形成了豐台區的“城市觀鳥走廊”。僅南苑森林濕地公園就記錄到野生鳥類174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黃胸鹀,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紅喉歌鴝、白腹鷂、紅隼等珍稀物種不斷現身,成為了首都花園城市生態建設成果的生動注腳。

截至2024年底,北京全市的公園數量已增至1100個,成為名副其實的“千園之城”,其中三分之二的公園與城市實現無界融通,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1%。

今年,北京計劃新增造林綠化1萬畝、公園綠地200公頃、綠道1000公裡,森林覆蓋率達到45%,林地綠地年碳匯量達到1000萬噸,將全面完成“十四五”確定的各項指標任務。

從全鏈布局到示范應用 驅動“低碳北京”

早上9點,興40路氫能公交司機王剛像往常一樣,駕駛著公交車,熟練地駛入海珀爾加氫示范站准備加氫。“比燃油車加油還快,一般10分鐘左右就加滿了,能跑400公裡。”他細數著氫能車的優點,“這車特別環保,噪聲小,乘坐也相當舒服,什麼異味都沒有。”

興40路氫能公交駛出海珀爾加氫站。 人民網記者 尹星雲攝

興40路氫能公交駛出海珀爾加氫站。人民網記者 尹星雲攝

王師傅經常去的海珀爾加氫示范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加氫站。下午兩點,加氫站入口處,八九輛冷鏈車、重卡等排成一隊“長龍”等候加氫,繁忙的加氫場景已屢見不鮮。加氫站工作人員表示,加氫站每天最大加注能力達4.8噸,可滿足800台燃料電池車用氫需求。

這是大興區敏銳捕捉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勢頭、為氫能產業提供豐富應用場景的一個縮影。

放眼整個大興區,氫能產業發展如火如荼。從2020年首批23家企業入駐,到如今260余家氫能產業企業匯聚,從制氫、儲氫、運氫到加氫、用氫,形成了完備且緊密協同的全產業鏈條。

氫氣具備來源廣泛、清潔高效和應用場景豐富等優點,被認為是最清潔的能源。2021年,《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正式出台,其中明確依托大興、房山、經開區構建氫能全產業鏈生態系統,在北京南部區域打造氫能高端裝備制造與應用示范區。

北京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人民網記者 尹星雲攝

北京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人民網記者 尹星雲攝

五年來,大興區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錨定氫能產業發展目標,在政策、資金、技術、人才等多維度持續發力,交出亮眼答卷。自規劃建設以來,大興區出台一系列專項扶持政策,設立氫能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從企業落戶、技術研發到市場推廣給予全周期支持。同時,積極搭建產學研合作平台,與科研院所建立深度合作,攻克多項“卡脖子”技術難題,推動關鍵核心裝備實現國產化突破。

而位於京西南房山的燕山石化,以服務北京冬奧會為契機,翻開了綠色發展的新篇章。今年3月,燕山石化1萬標立/小時氫氣提純裝置正式投用,其氫氣總產能突破每年8000噸,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燃料電池氫供應基地,將助力京津冀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建設,為區域綠色交通轉型注入強勁動力。

配套政策與基礎設施建設“雙輪驅動”,為氫燃料電池汽車規模化推廣鋪平道路。預計到今年年底,全市加氫站數量將突破24座,服務車輛超4000輛,被譽為“未來能源”的氫能,正快速走進市民的日常生活。

從一微克、一微克“摳”出的“北京藍”,到推窗見綠、四季飛鳥的花園城市盛景,再到氫能驅動、蓬勃發展的綠色產業鏈條,北京的綠色發展之路,是一項以科技賦能精准治理、以規劃引領生態建設、以創新驅動綠色轉型的系統工程。

北京正用實際行動証明:超大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可以越走越寬,越走越綠。這份持續書寫的“綠色答卷”,不僅屬於北京,也為全球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北京樣板”。

(何晶茹、崔東、高星、董兆瑞、李博、鮑聰穎、池夢蕊、尹星雲、唐宋、許崢)

點擊進入專題

點擊進入專題

【行進中國·高質量發展看地方系列報道】

遼寧篇 安徽篇 湖北篇 山東篇 廣東篇 江西篇 浙江篇 吉林篇 山西篇 重慶篇 河南篇 陝西篇 湖南篇 上海篇 廣西篇

(責編:李博、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