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綠色轉型成果亮相巴黎氣候展

人民網北京7月2日電 (記者李博)記者從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獲悉,在法國巴黎舉辦的《從巴黎到貝倫》地方氣候行動主題圖片展覽上,北京市選送的環境與氣候治理標志性案例——藍天碧水映襯下的故宮角樓和從工業遺址蛻變為冬奧聖地的首鋼園,亮相主題圖片展覽,向世界講述北京十年綠色轉型的生動故事。
據介紹,2015年《巴黎協定》簽署,標志著全球氣候治理進入新階段。今年是《巴黎協定》簽署十周年,法國巴黎市政府舉辦《從巴黎到貝倫》地方氣候行動主題圖片展覽,以展示全球氣候治理取得的成果。
北京立足超大城市發展實際,大力實施能源清潔化、控制機動車污染、調整產業結構等具體行動,充分利用碳市場機制,探索出了“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北京路徑。
北京推進重點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明確了“淨煤、減氣、少油、節能、多綠電”的技術路徑。北京市煤炭消費量從2015年的1165萬噸壓減至2024年的不到60萬噸,天然氣、外調綠電等清潔能源佔比從86.3%上升至99%以上。本地光伏、風電、地熱加速發展,綠電消費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費佔比實現五年翻番。
產業結構減量增“綠”,十年來,北京市累計疏解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制造業企業3000余家,其中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業佔比超90%。第三產業GDP佔比保持在80%以上。曾經的“十裡鋼城”首鋼園通過壓減鋼鐵產能、關停焦化廠等,為冰雪冬奧公園、數字經濟產業園等綠色項目騰出空間,成為工業遺產轉型的全球標杆。新能源汽車制造、新型儲能、氫能等產業蓬勃發展,亦庄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年產量突破150萬輛,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實現“制儲輸用”全鏈條貫通。
交通體系綠色升級,北京優化車輛結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100萬輛。發展綠色出行,軌道交通運營裡程居全國首位。開展慢行系統建設,共享單車日均騎行量近300萬人次。鼓勵公眾低碳出行,探索公交、地鐵、騎行、步行和合乘等低碳出行碳普惠減排場景,注冊參與低碳出行項目可獲得減排激勵、兌換獎勵權益。目前,參與人數達560萬人。
建筑領域深度降碳,北京率先實行80%民用建筑節能標准,要求新建建筑及供熱項目優先採用新能源或耦合供熱。通過節能管理、余熱回收、供熱改造等綜合措施,持續降低建筑能耗與碳排放。
北京利用市場機制,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全國碳交易體系基本建立,包括強制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自願性減排交易市場。北京承建的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於2024年1月開市。北京還先行先試,2013年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建設,全市60%以上的碳排放量納入強制碳市場管理,創新碳普惠機制與碳市場銜接、碳市場促進綠電消納等措施。
北京堅持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並重,通過全域生態治理提升城市氣候韌性。自2017年全面建立河長制、湖長制以來,5900名河湖長守護水清岸綠,成為市民身邊常態。兩輪百萬畝造林工程讓森林覆蓋率提升至44.95%,85%降雨通過海綿城市設施就地消納,構筑生態屏障、助力城市生態韌性建設。
經過不懈努力,北京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從2015年80.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30.5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數從46天降至2天,大氣污染治理成效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譽為“北京奇跡”。同時,北京萬元GDP碳排放量累計下降超過40%,保持全國省級地區最優水平,碳排放總量進入穩中有降的平台期。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歷史性躍升,藍天碧水成為常態。
《巴黎協定》簽署十年來,北京市以實際行動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為全球城市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可借鑒方案。《關於全面建設美麗北京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35年,北京碳排放強度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碳中和取得明顯進展的目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