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脈邂逅鄉村振興 副中心這場閱讀盛宴點燃文化傳承新引擎

人民網北京6月20日電 (記者李博)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一周年之際,6月19日,由北京通州區委宣傳部主辦、北京印刷學院承辦的大運河文學主題宣講暨2025“大家小家來通讀”系列新時代文明實踐首場活動在北京城市圖書館舉辦,以閱讀為紐帶,串聯起運河文化傳承與鄉村文化振興。
去年,通州區聚焦探索閱讀賦能鄉村文化振興創新路徑,策劃實施“‘大家小家’來通讀”系列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統籌專業力量組建專家智庫,深入全區11個鄉鎮進行全覆蓋調研,形成特色報告,結合調研結果及農民需求推出3大類22場主題閱讀活動。
今年,“‘大家小家’來通讀”系列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全新啟航,將通過大運河文學故事挖掘、大運河文學故事宣講、大運河文學故事系列叢書出版等舉措,深入挖掘通州區大運河鄉土文學體系文化底蘊,持續打造閱讀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活動品牌。
首場活動主場地設在副中心文化地標——北京城市圖書館,與“以閱讀啟智、以文化育人”的初衷相映成趣。來自高校、出版界、作協的6位專家以大運河文學為切入點,以多維視角展開深度對話。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王衛華以“運河文學與通州文脈傳承”破題,勾勒大運河文學織就的通州千年文化圖譜﹔長期致力於運河文化研究的北京聯合大學教授陳喜波以“運河視角下的通州文學”為切入點,提煉“運河水脈滋養通州文脈”的核心特質﹔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王建偉基於北京文化史研究,解讀大運河通過影響通州的地理、文學面貌,進而塑造北京歷史和文化結構的內在肌理。
當代通州代表作家鄭建山依據自身經驗和長期創作實踐體會,以《談通州的作家群》為題,生動描摹通州作家的精神群像﹔跨界文學創作與文學出版、新銳北京作家侯磊聚焦“‘大運河文學’作品在通州的活化與落地”,以明快通透的語言為閱讀推廣提供實踐路徑﹔出版人樊金鳳借茅盾文學獎作品《北上》,解碼“煥發大運河生命力的文學密碼”。
“大運河相關的文學現狀,讓我意識到編輯出版絕不僅僅是對文字和稿件的機械處理,更包含著一種特殊的文化使命。”北京印刷學院學生鄭之同說,“我一定會珍惜這次實踐機會,在文學故事的改寫編輯中磨練自身,努力幫村民們找到‘自己的文化故事’。”
“‘大家小家’來通讀活動能讓更多人閱讀運河文學作品、了解運河故事,以后有機會我一定多參與。今天回去之后我打算組建個‘運河讀書會’,組織我們村村民、孩子們把運河故事讀起來、講出來。”參加活動的文學愛好者張女士說。
通州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大家小家來通讀”系列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將聚焦北京市第二批“百千工程”鄉村振興“櫻游運河”示范片區,對大運河文學物質遺存與鄉土文學作家劉紹棠先生出生地儒林村等通州農村地區開展全面調查研究﹔面向全區各鄉鎮,以“故事+互動”形式展開14場大運河文學故事宣講﹔精選大運河文學經典進行創新性闡釋,編輯出版《大運河講故事》5冊系列圖書。通過“一場宣講帶動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影響一個村落”的漣漪效應,讓大運河文學的精神養分滲透到鄉村文化肌理,書寫副中心“以文化人、以文興村”新篇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