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攜手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推出六方面19項具體舉措

人民網北京5月16日電 (記者董兆瑞)記者從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獲悉,日前,2025年京津冀黨政主要領導座談會召開,審議通過了京津冀三地科技部門聯合牽頭制定的《促進京津冀區域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標志著京津冀協同創新在科技成果轉化領域邁入新階段。
據了解,《措施》聚焦增強高質量科技成果供給效能、貫通跨區域科技成果轉化鏈條、增強多領域場景應用牽引作用、增強京津冀成果轉化平台服務能力、推進轉化生態跨區域協同共建和完善服務保障工作機制等,旨在通過六大方面的19項具體舉措,全面提升區域內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和比重,為京津冀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在加快技術攻關方面,《措施》提出,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氫能、合成生物制造等重點領域,推動京津冀高校、院所、企業等創新主體聯合攻關,產出一批符合區域共性需求的標志性研發創新成果。同時,建立常態化研發成果對接機制,定期梳理形成可轉化的項目清單,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源頭活水。京津冀三地科技部門將組織重點產業集群企業與國家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力量對接合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100項以上,匯集津冀技術需求不少於300項,提供北京科技成果不少於400項。
為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裡”,《措施》提出提升智能供需對接服務能力,增強概念驗証服務水平,為科技型企業提供概念驗証、中試熟化等全方位服務。同時,圍繞區域產業升級和未來產業培育,聯合梳理應用場景,加速成熟科技成果在京津冀區域的精准對接和有效轉化。
例如,京津中關村科技城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點平台,與北京中關村共建共享,創新性提出“北京研發+寶坻轉化”的合作模式,為推動《措施》落實,將200余項創新服務“移植”到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為科學家、創業者、企業家和區域政府提供科技成果轉化全站式的服務,打造包括人力資源、科技金融、企業服務、公共實驗檢測、線上社區、科技成果轉化等在內的十大服務平台。截至目前,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累計注冊經營主體已達1870余家,2024年稅收同比增長51.3%,規上工業產值激增62%。
《措施》還強調提升技術轉移機構市場化能力,提升知識產權管理服務水平,釋放科技金融源頭活水作用,大力推動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做大做強,更好發揮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作用,吸引國內外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成果在京津冀區域轉化落地。開展技術轉移人才專業能力提升培訓,完善技術經理人相關的職稱評定機制和互認機制,打造一批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和承載區,集中開展科技成果展示、推介、評估、交易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專業化服務。
例如,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作為京冀兩地政府指導設立的科技園區,將深入貫徹落實《措施》的有關要求,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為產業主導,已集聚科技型企業180家,超前布局新技術、新產品先行試用,推動設立河北雄安中關村科技園股權投資基金,累計對接1萬余家國內外創新資源,組織150余項新技術、新產品路演發布,進一步構建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內外雙循環,賦能企業創新基因釋放,助力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措施》將進一步完善區域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貫通概念驗証、中試轉化、強鏈補鏈全流程,解決制約京津冀區域內科技成果轉化的系列問題,提升區域內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和比重,推動京津冀創新鏈產業鏈雙向賦能,共同培育新質生產力,助力京津冀更好發揮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