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助“老老” 通州潞城有支“助老有我”志願隊

推開通州區潞城鎮八各庄獨居老人雷玉蘭的家門,陽光透過擦得锃亮的玻璃窗洒在地板上,曾經的昏暗小屋煥然一新。這背后,是70歲的志願者李鳳玲和她的志願伙伴蹲身兩小時、換了十幾盆清水的“硬核清潔”。
八各庄村有支“助老有我”志願隊,成員平均年齡已超60歲,這支被鄉親們親切稱為“老寶貝”的隊伍,用1300余小時的志願服務,為村裡的獨居老人筑起溫暖的港灣。
面對老人家中積存多年的頑固污漬,李鳳玲笑著說:“咱身子骨硬朗,能幫一把是一把!”曾是理發師的張秀利,退休后重拾剪刀,為行動不便的老人免費理發。“年輕時的手藝,沒想到老了還能派上用場!”隊長蔡德洪每月帶領隊員們入戶排查電線老化、插排過載等安全隱患,並為每戶提供整改建議。
志願隊的服務清單上寫滿溫情:30次上門理發,讓銀發煥新顏﹔176場安全檢查,為老舊電路貼上“平安符”﹔57次深度清潔,讓堆積如山的雜物化為整潔有序……
據介紹,助老志願服務的故事始於三五個熱心腸的“老交情”。彼時,張秀利,李鳳玲,王秀芳,蘭射香等五六位村民時不時就幫獨居老人掃掃房間,這種基於人情往來的互助,雖溫暖卻難成體系。去年,曾經常參與志願服務的蔡德洪搬到村裡,加入志願服務隊成為帶頭人,把原本零散的幫忙轉化為規范化服務,確定“三個一”行動方向——每日一次暖心敲門、每周一次深度清潔、每月一次集體入戶,為獨居老人筑起“安全+溫暖”的雙重港灣。
這支隊伍用行動証明,當現代志願服務理念扎根鄉土,那些朴素的鄰裡情,終將長成支撐鄉村善治的參天大樹。正如蔡德洪所說:“我們這輩人最懂,守望相助就是鄉村振興最好的底色。”
在“副中心有我”的號召下,潞城鎮依托“文明銀行”基層治理動員服務體系,搭建起多元參與的治理大舞台,念好“找對人、搭好台、鼓足勁、干成事”的“十二字訣”,為有熱情、有時間、有能力的志願種子提供指導,走出一條“從普通群眾到共治骨干、從一個骨干到一支隊伍、從零散盆景到全域風景”的“三步”動員路徑,將政府治理任務轉化為全民共治行動。
無論是頭發花白卻熱心腸的老人,利用閑暇時間入戶為鄰裡檢查安全隱患﹔還是充滿朝氣活力的親子家庭,河邊遛彎兒撿拾白色垃圾﹔亦或是全職在家的主婦們,為環衛工人鉤織紅圍巾“溫暖一冬”。“文明銀行”精准聚焦不同身份、不同興趣愛好的群體,為他們量身打造專屬的參與場景,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激發每一個人投身基層治理的熱情,讓潞城的基層治理呈現出百花齊放、全民共建的蓬勃活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