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課堂搬進公園”北京豐台啟動“樂學公園三年行動計劃”

人民網北京3月9日電 (記者鮑聰穎)2025年首批“樂學公園”將如春筍破土﹔2026年累計建成不少於60處樂學公園﹔2027年將實現自然教育場景全域覆蓋……
3月7日,由北京市豐台區政府主辦,豐台區園林綠化局、區教委承辦的“北京·豐台樂學公園創建推進大會”在北京十二中本部麗澤校區報告廳召開。豐台區提出以“教育+公園+治理”為核心,正式發布《豐台區創建樂學公園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試行版)》。
33所學校試點“圍牆消融”
三月的程庄南裡小區公園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豐台實驗學校的學生們趴在地上,用直尺丈量著樹冠投影面積、測量土地高低差……這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豐台實驗學校“樂學公園”設計項目的真實課堂。
“畫地圖不僅要標注坐標,更要讀懂自然的語言。”豐台區園林綠化局園藝導師王志偉手持激光測距儀,指導學生將數學測繪與生態認知融合。校長李同透露,該項目已衍生出跨學科課程鏈:科學課分析植物生長曲線,美術課設計生態藝術裝置,勞動課則化身“公園工程師”參與施工招標。
這種“推窗即課堂”的模式正在全區鋪開——北京十一學校豐台小學同學執筆“繪圖”,將2000平方米綠地打造為樂學公園﹔豐台區建華學校打造“公園裡的課堂”五維課程體系激活自然教育﹔北京市第十二中學課程中心融合40余學科開發“知行合一”教案,學生部聯動五育中心規劃“中草藥躬耕園”“節氣詩畫長廊”等場景。
“未來三年,豐台區將創建‘樂學公園’、‘樂學園地’、‘樂學基地’三級樂學平台。”豐台區副區長趙春麗表示,在校外,利用、改造或新建學校周邊綠地,設立生態營地﹔在校內,利用校內空間,建設微花園、小菜園,今年計劃建成不少於30處,2026年累計不少於60處樂學公園,2027年逐步實現自然教育戶外教室全覆蓋。還將構建“百園百教師 百校百陣地”格局,3 年內至少培育 500名自然教育師。
“樂學公園”不是簡單的“公園裡建課堂”,而是教育形態的重構和城市治理的創新。會上,首批33所“校·園結對”試點學校名單公布,這33所校園打破了校園圍牆局限,讓教育以更靈動、鮮活的形式融入日常,為不同年齡段孩子提供個性化學習體驗,成為學生樂學的新陣地,讓城市綠色空間成為豐富“五育”內涵的實踐基地、全民共享的“生態書院”。
公園長出“知識根系”
北京十一學校豐台小學四年級學生杜維芮和林斯羽,在會上展示了一群“小設計師”的蛻變歷程。18名三至六年級學生歷時兩周,將校園西側2000平方米荒地規劃成六大主題的生態樂園。
在高級園林工程師王丹指導下,這群零基礎的孩子解鎖了設計師的“秘密武器”:用步測法丈量土地,發現西高東低的地勢特征﹔篩選出30余種耐寒抗旱的北方“硬漢植物”﹔通過150份問卷確定秋千、迷宮、觀鳥台等最受歡迎設施……從測量工具認知到分區規劃辯論,從植物圖鑒研讀到三維模型構建,這群小設計師在十天內完成了專業啟蒙。
“當課堂知識在圖紙上活起來,學習的意義變得具象而生動。”科學老師表示,這場真實項目驅動的學習實驗,正是豐台區“樂學公園”教育理念的生動注腳。
未來,豐台依托教委、園林等專家團隊,利用高校、科研機構、社會機構、企業、公園的專業優勢和人才資源,開發花藝、栽培、生物等不少於10個自然教育特色校本課,打造教育校本課全市示范。
“當自然成為課堂,教育便擁有了無限可能。”會上,豐台區園林綠化局局長孔媛媛在發布首批10個精品樂學公園時介紹,幾大公園各具特色,南苑森林濕地公園將建成“生物多樣性監測站”,學生在這裡觀測候鳥遷徙,見証濕地淨化的生態奇跡,領略燕景台生態建筑的魅力﹔北京園博園依托67個中外園林瑰寶,構建850種近3000萬株的植物立體教科書,讓學生足不出京便能讀懂生態文明的世界語言﹔世界花卉大觀園匯集了全球各地特色花卉和園林景觀,讓學生在沙漠多肉與熱帶雨林的對比中理解生態系統差異。
“豐台區生態資源優勢明顯,全區綠地資源目前已有8553公頃,在冊公園數量116家,位居全市第一。”孔媛媛表示,樂學公園體系正是要讓公園中長出“知識根系”,將這些自然資源課程化、系統化、特色化,讓每一片樹葉都成為教具,每一聲鳥鳴都化作樂章,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立體網絡。
會上,庄怡樂學公園、綠源樂學公園、綠匣子魔方樂學公園揭牌。此外,豐台區創新打造“樂學公園數字孿生平台”,市民登錄平台后,能化身公園“設計師”,參與公園設計投票,讓自己對公園景觀、設施布局的想法得以實現,同時,資源認領功能也為市民提供了深度參與公園建設的機會。
“豐台區‘樂學公園’創建工作的全面啟動,是豐台區深化教育改革、創新基層治理、打造‘北京第一花園城區’的關鍵一步。”豐台區副區長李宗榮表示,樂學公園將推動區域教育、園林等優質資源共享,助力基礎教育“強基工程”建設,也將助力豐台區打造成為“北京第一花園城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