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2家中外資金融機構在京展業 “兩區”建設加速推進制度型開放

記者昨天從北京“兩區”建設金融領域推進制度型開放情況新聞發布會獲悉,隨著金融領域加快制度型開放,去年共有52家中外資金融機構在京展業。“兩區”建設以來,北京連續三年在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范評估中名列第一,累計實施140余項突破性政策,70余項制度創新成果向全國復制推廣。
去年新設外資企業2012家
2023年6月,國務院印發若干措施,支持北京自貿試驗區等有條件的自貿試驗區(港)率先對接國際高標准推進制度型開放。同年11月,國務院批復支持北京深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建設工作方案(簡稱綜合示范區2.0方案),其中四成舉措來自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2025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商務部等五部委聯合印發意見,支持北京自貿試驗區等在金融領域率先試點對接國際高標准推進制度型開放。
“系列舉措體現了我國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的堅定決心,體現了對北京高水平開放的有力支持和殷切希望。”市商務局副局長郭文杰介紹,全市各區各部門堅持主動試、自主改,用一年多時間完成綜合示范區2.0方案的152項任務,實施率超過86%,全面落實自貿試驗區率先對接國際高標准推進制度型開放首批任務,有效發揮了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台的作用。
在全國首批開展增值電信、醫療等領域擴大開放試點﹔落地全國首家外商投資人體基因診斷與治療技術企業﹔發布全國首個場景化、字段級自貿試驗區數據出境負面清單﹔在全國率先推出國際職業資格認可目錄,推動職業資格從單邊認可到雙向互認……“兩區”建設以來,北京推出了一批首創首試制度。
在制度創新帶動下,2024年,北京新設外資企業2012家,同比增長16.4%,增速高於全國平均增幅6.5個百分點。
科創綠色股權投資基金加速集聚
金融業是服務業擴大開放的重點領域。“兩區”建設以來,北京精准施策,提升國家金融管理中心能級,目前,金融機構資產規模約佔全國一半,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規模、轄區直接融資規模、保險深度、保險密度等均居全國首位。
全國首家以新設方式成立的外商獨資期貨公司、全國首家新設的外商獨資券商獲批開業﹔全球最大的主權基金之一沙特公共投資基金在中國內地設立首個辦公室﹔北京首家合資銀行卡清算機構開業……2024年,首都金融業聚焦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推動更有力度的開放,共有52家重要中外資金融機構在京落地展業。
一批科創綠色股權投資基金加速集聚,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支撐。市委金融辦副主任王穎介紹,2024年,北京新設8隻政府投資基金,重點投向人工智能、綠色能源和低碳產業等領域。5家國有大行依托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加大科創支持力度,達成初步意向基金規模近530億元,儲備項目超100個。其中,已實現落地基金6隻、規模近60億元。
數據顯示,去年北京金融業實現增加值8154.2億元,同比增長7.6%,增速創近五年新高,拉動GDP增長1.3個百分點,凸顯金融業“壓艙石”地位。
持續提升外資在京發展信心
隨著國際化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外資在京發展信心持續增強。
“我們先后支持匯豐保險經紀完成六次增資,實現注冊資本由1000萬元至19.78億元的數量級跨越,成為國內實繳資本最高的保險中介機構。”北京金融監管局一級巡視員逯劍介紹,北京引聚優質金融資源,推動更有深度的開放,僅2024年就支持沃爾沃汽車金融、西門子財務等多家外資機構完成近26億元增資,支持北京新域保險經紀“內資轉外資”、中意財險“合資轉外資”,以實際行動堅定外資對華投資信心。
作為全球重要金融機構在華落地首選城市之一,北京活躍著200余家外資銀行保險機構,機構總量居全國第二且深耕發展趨勢向好。2024年,北京區域外資銀行總資產同比實現兩位數增長,為近八年來最高﹔外資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實現正增長且綜合償付能力較為充足,外資機構“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好”的優勢正不斷鞏固。
2024年,北京金融監管局轄內2家外資財險法人公司、6家外資人身險法人公司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正增長,且綜合償付能力較為充足﹔轄內外資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實現保費規模超130億元,同比增長三成以上。“我們將持續拓展制度型開放的廣度深度,加大改革提質升級的力度效度,堅定不移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積極助力首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逯劍說。(記者 馬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