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區發力文化新質生產力發展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機制
力爭通過3年左右時間,努力建成文化產業創新策源地、文化科技融合集聚地、文化時尚消費引領地

人民網北京2月7日電(記者池夢蕊)2月6日,東城區召開區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專項小組會,集中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東城區城市形象傳播的實施意見》《東城區進一步促進影視拍攝服務優化的若干措施》《東城區加快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東城區“紅色序章”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東城區大力挖掘宣傳好人好事營造“在東城 愛相融”崇德向善良好風尚行動計劃》五大文化政策文件。
其中,《東城區加快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涵蓋四個方面16項內容。東城區文促中心主任金晶在介紹《行動方案》時表示,東城區將力爭通過3年左右時間,努力建成文化產業創新策源地、文化科技融合集聚地、文化時尚消費引領地,打造文化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東城實踐”。
推動創新聚合。包括提升技術創新能級,推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5G+8K等新技術賦能文化新業態新場景,提升文化產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強化機制創新賦能,深入實施東城區文化新質生產力創新實驗室共建計劃,構建文化資源整合、對接與共創機制,培育文化創新發展生態﹔支持主體創新集聚,打好“文菁計劃”“文菁基金”政策組合拳,落地一批龍頭型文化科技企業,實施一批示范性文化新質生產力項目﹔構建融合創新新范式,探索文商旅體融合發展工作機制,加速文化與新消費、新商業、新場景跨界融合。
推動資源整合。包括釋放文博資源價值,深入實施中軸線文化傳播工程,發揮“國字號”博物館帶動效應,深化智慧文博建設,推動科技賦能文物“活”起來、“火”起來﹔激發演藝資源活力,擦亮“大戲東望”品牌,加強“王府井戲劇谷”等劇場群建設,鼓勵演藝新空間運用新技術,豐富高品質演藝內容供給﹔強化場景資源統籌,以場景開發開放為抓手,深化文商旅體業態創新和場景創新,推動旅游流量轉化為消費增量﹔放大品牌資源效應,高標准服務保障北京文化論壇,推動國內外高端文化要素集聚。
推動行業融合。包括提振內容創作創新動力,支持新技術在電影、電視劇、網絡劇、微短劇等內容創作生產中的應用,探索高科技手段與高品質內容融合體驗﹔加速數字出版融合轉型,加快內容資源數字化轉化,支持人工智能助力網絡文學發展,鼓勵新技術在游戲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建設文物藝術品交易高地,突出國際文化藝術交往、境外文物回流交易展示功能,積極發展在線觀展、直播拍賣等新業態﹔推動創意設計迭代升級,依托數字創意設計帶動文化產品價值升級,鼓勵推出具有大國風范、首都特色、東城韻味的文化IP。
推動要素耦合。包括促進金融要素精准適配,實施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活水澆灌工程”,聚焦文化科技企業,不斷推動金融產品創新﹔筑牢平台要素強勁支撐,深化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拓展文化出海路徑,助力文化科技企業提高出口風險管理能力,暢通海外渠道資源﹔增強空間要素承載能力,圍繞北京中軸線沿線、“文化金三角”等重點片區、五大重點商圈、18家重點園區,建設文化新質生產力項目培育孵化地﹔加強人才要素引培並舉,鼓勵文化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健全文化科技復合型人才梯度培養機制。
未來,東城區將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大力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積極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共筑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基石,逐“新”而行,向“新”提“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