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非遺齊亮相 民俗展演賀新春

太平鼓表演者伴隨歡快的鼓點翩翩起舞,增添了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本報記者 白繼開攝
本報訊(記者 王金躍)昨天,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聯合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共同舉辦的“民俗展演鬧紅火 博物館裡過大年”系列活動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廣場上拉開帷幕。活動匯聚了來自北京、天津、河北、廣東四地的9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為廣大觀眾奉上多場精彩紛呈的非遺民俗展演。
“這兩天在網上看到活動的消息,我和妻子趕緊預約上,今天一早兒就趕來了。”市民張先生笑著告訴記者,因為自己是北方人,對於北方的民俗表演比較熟悉,“聽說有廣東的普寧英歌表演,我們沒有現場看過,這次特別想見識一番。”
當天上午10時30分,活動開始。伴隨著激昂的鼓點,15位來自天津漢沽的飛镲表演者用翻飛的銅镲碰撞出清脆的聲響,剎那間點燃了現場氣氛。他們喊著嘹亮的口號,不斷變換各式方陣,動作整齊劃一,展現出天津漁村漁民們在大海中拼搏的豪邁氣魄,抒發了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今年62歲的領隊崔寶賓告訴記者,為了此次表演,大家伙兒都齊心協力投入排練,“力爭以最佳的表演回饋觀眾。”
緊接著,北京延慶旱船的3位表演者李書琴、孟召桂和劉東仙身著精美的戲曲服飾,分別化身白素貞、許仙和小青,劃著旱船緩緩登場,以細膩的表演生動再現了《白蛇傳》中游西湖的經典場景。他們步伐輕盈、身姿靈動,仿佛將觀眾帶入了江南水鄉的詩意畫卷中。延慶旱船區級傳承人邱振飛告訴記者,此次共有18位表演者參與了節目,在他看來這是一次難得的向各地同行交流學習的機會,“比如昌黎地秧歌表演時隊員們的表情非常豐富,而這正是我們欠缺的。經過這次切磋,我們會努力取長補短,把節目做得更加精彩。”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民間極具代表性的項目之一,演員們身騎小毛驢,或手持扇子、手絹,或抬著花轎,或扮作媒婆穿梭其中,詼諧的動作和表情讓現場笑聲不斷,營造出濃郁的喜慶氛圍。
隨后,河北的天橋中幡表演、天津的高蹺表演先后登場。
作為老北京年節時的特色表演形式,京西太平鼓為活動增添了濃厚的節日氛圍。21位表演者手持太平鼓,伴隨歡快的鼓點翩翩起舞,傳遞出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寄托著人們對風調雨順、美好生活的祈願。隊伍中,6歲的張婧祎跟在大人們的后面,跳得有板有眼。“這是我們最小的隊員。”42歲的怪村太平鼓第四代傳承人王娟告訴記者,隊伍中年齡最長的已經75歲。“這次表演和交流,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民間文化的自信,我們一定會好好地將太平鼓傳承下去。”
今年剛登上央視春晚舞台的廣東普寧英歌表演也來到現場。普寧英歌氣勢磅礡,被譽為“中華戰舞”,表演者身著戰袍舞服,面繪臉譜,揮舞棍棒,通過“擊”“扑”“踢”“纏”等動作,以豪邁的舞姿展現了南拳的精髓,傳遞出揚正壓邪、吉祥平安的美好寓意,將現場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我從事這項表演已經8年了。”18歲的陳錦龍在隊伍中擔任領舞,他扮演的是李逵,雖然身形不如傳說中的李逵那樣壯碩,但他的舞步剛勁有力,氣勢逼人。“能有機會來北京參加展演,非常開心。”他說。
河北易縣擺字龍燈壓軸出場。62歲的易縣擺字龍燈第五代傳承人鄭慶坤率領隊伍舞起了“擺字龍”,隻見巨龍騰飛,舞者們巧妙運用十三節龍身加領龍繡球擺出“時和歲豐、年年大吉”等吉祥祝語,表達了對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祝願。
“太精彩了!”觀眾紛紛表示,不同地區的非遺項目各具特色,讓人大飽眼福,真切感受到了傳統年俗的魅力,也在這熱鬧的氛圍裡尋回了記憶深處的年味兒。
此次“民俗展演鬧紅火 博物館裡過大年”系列活動,不僅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也讓人們在濃濃的年味兒中感受到非遺的深厚底蘊與文化內涵。正月十四至十五,中國非遺館還將舉辦元宵專場演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