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昌平加快打造“未來美城” 今年將實現醫藥健康產業收入增長6%

2025年01月18日08:50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1月18日電 (記者池夢蕊)1月17日,在北京市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的第二場新聞發布會上,昌平區委副書記、區長劉曉東介紹,昌平區醫藥健康產業將聚焦醫療器械、美麗健康等賽道,加快建設國際醫療器械城,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未來美城”,今年實現產業收入增長6%,到2030年產業收入超過1800億元。

北京市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第二場新聞發布會召開。 人民網記者 池夢蕊攝

昌平作為全市重點發展的平原新城和首都未來發展的新增長極,率先獲得市政府批復的平原新城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30年的15項發展目標,包括:GDP較2020年翻一番,科技服務業增加值、地均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較2023年翻一番,全員勞動生產率較2023年提升32%,制造業增加值佔比超過30%,建成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4.5%。

近年來,昌平以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加快“四區”建設,近五年全區GDP年均增長6%。去年,GDP增速和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增速均走在全市前列。2025 年,昌平區將乘勢而上,從五個方面推動城鄉高質量發展。

突出創新引領,加快建設國際科創中心承載區。昌平區教育、科技、人才資源豐富,入駐41所高校,聚集北京首個國家實驗室、40個全國重點實驗室、210個工程技術中心,4.8萬余名科研人員。過去一年,校城、央城、研城、產城融合深化,生命谷、能源谷納入全市重點產業集聚區,高教園獲評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未來科學城躋身2024全國科技城百強榜前三。清華南口國重基地將於今年底整體完工投用,承接清華大學14個全國重點實驗室。

接下來,昌平區將統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推進未來科學城效用發揮,高標准建設北京國際科創中心承載區。生命谷聚焦擴容提質,提速三期開發建設,推動年內投用三個標廠,未來3至5年新增產業空間約500萬平方米,實現生命科學創新走廊連片成帶,構建“投資+臨床+孵化+園區”四位一體生態圈。

突出產業集聚,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昌平區已形成醫藥健康、先進能源、先進制造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政府性投資母基金群規模超420億元,培育眾多高新技術企業。連續三年供應產業用地超千畝,可用產業空間達288萬平方米。

下一步,將圍繞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主導產業集群發展。醫藥健康產業將聚焦醫療器械、美麗健康等賽道,加快建設國際醫療器械城,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未來美城”,今年實現產業收入增長6%,到2030年產業收入超過1800億元。先進能源產業將聚焦氫能、儲能、能源互聯網等賽道,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今年實現產業收入增長5%,到2030年產業收入達到4500億元以上。先進制造產業將聚焦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等高成長賽道,建成小米未來產業園等重大項目,今年實現產值增長6%,到2030年產值超過1800億元。

突出宜業宜居,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質。近年來,昌平區市政投資年均增長超30%,多個項目獲評“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住宅用地供應和商品住宅成交量可觀。

接下來,昌平區將推動新老城區共生發展,新城東區落位商業項目,加快北醫三院昌平院區建設﹔昌平老城實施永安古城更新項目,重現古城新韻。將聚焦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推動昌平新老城區共生發展,今年將在新城東區落位商業MALL和濱水商街等項目,加快北醫三院昌平院區建設,織補城市功能、激發產業動能﹔同時,在昌平老城實施永安古城更新項目,抓好皇城糧油片區建設,打造文化館、城隍廟等特色節點,重現北城牆、文廟、鼓樓等節點景觀,煥發永安古城新韻。

突出人民至上,用心繪就民生幸福“畫卷”。近年來,昌平區累計引進名校名園31所,新增學位2萬個、托位2000個,三級醫院增至15家,回天地區兩輪回天行動成效顯著。

接下來,昌平將緊扣“七有”“五性”,啟動北師大直屬生命園學校、北師大附屬高教園高中等名校建設,加強“老老人、小小孩”服務保障,構建高水平公共服務體系。今年將高標准完成第二輪回天行動計劃,在累計投用200個項目的基礎上,接續謀劃第三輪回天行動計劃,推動從“治大城市病”向“謀高質量發展”轉變。

突出生態優先,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昌平。生態是昌平的底色。近年來,昌平區新建成公園46個,PM2.5濃度邁進“20+”時代,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8.7%,吸引300余種鳥類棲息,成功獲評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

下一步,昌平區將圍繞建設森林環抱的生態花園城市,打造一批城市畫廊和花園式街區,推動溫榆河公園昌平二期、奧北森林公園三期年內開放。今年還將高標准建設未來科學城綠道、中軸線北延長線綠道等項目,促進綠道、濱水道、騎行道融合。同時,辦好環西自行車賽、昌平鐵人三項賽、延壽越野挑戰賽等賽事活動,建設騎行友好區,大力發展賽事經濟,推動文旅農商體深度融合。

(責編:董兆瑞、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