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社會民生

代表委員暢談中軸線保護利用:讓“古都之脊”煥發新韻

2025年01月15日08:49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2024年,“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申遺成功后,如何讓北京中軸線這張“金名片”更閃亮?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制定實施北京中軸線保護傳承三年行動計劃,加強中軸線文化闡釋與國際傳播,創建中軸線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聚焦保護利用文化遺產、加強價值闡釋、培育特色城市空間等內容建言獻策,讓“古都之脊”熠熠生輝。

  優化體驗用腳步丈量中軸

  “申遺成功並非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市人大代表、北京建筑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秦紅嶺是連任三屆的“老代表”。她長期關注北京中軸線的保護與傳承,近年來提出的多項建議都圍繞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今年,她將目光聚焦於中軸線文化價值的闡釋與公眾傳播。

  “前幾天,我專門又去了趟萬寧橋。”秦紅嶺提到,萬寧橋是元代遺存,也是北京中軸線與大運河交匯的重要點位,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然而,在現場與游客交流時,她發現,不少人都不知道這座橋的名字。“當時我隨機問了3位游客,都沒能正確說出來。”秦紅嶺展示了她拍攝的照片,照片裡,橋的西南側立有大運河文保碑,但標注中軸線文化信息的標識牌不夠顯眼,稍不留神就會錯過。

  為此,秦紅嶺建議,北京應優化中軸線導覽標識系統,特別是在重要節點上,設計具有辨識度的標識牌和解說系統。比如,可以開發一些帶有文化象征意義的地面標識,同時在顯著位置添加二維碼,讓游客通過掃碼獲取多語言歷史解說、虛擬漫游等互動內容。“標識系統不僅要讓游客知道這裡是什麼,更要傳遞它為什麼重要。”秦紅嶺說。

  除了標識優化,秦紅嶺還談到,中軸線的文化遺產是一個有機整體,不同於單一建筑遺產,每一個遺產點都在講述整體故事,展現中國古代都城的規劃邏輯與文化理念。然而,目前公眾對中軸線遺產的認知還存在一些斷層。“像鐘鼓樓,雖然成為年輕人的網紅打卡地,卻有很多游客重打卡、輕文化,對其作為中軸線北端的重要意義缺乏了解。”

  她建議,通過設計多元文化主題探訪路線來提升游客的體驗深度。例如,可以推出“中軸線夜游”“京韻文化尋訪”等主題路線,並在沿線增設互動導覽設備,吸引不同游客參與。“用腳步去丈量一座城市,才能真正走進它的文化脈絡。”秦紅嶺認為,想讓更多人感受中軸線的魅力,需要加強文化傳播的創新性和趣味性。

  活化利用讓古建融入當代

  “市規劃院參與了歷時12年的中軸線申遺全過程,也參與了萬寧橋、鐘鼓樓、正陽門周邊環境提升等幾十項申遺整治項目的規劃設計與實施,團隊還向負責現場評估的世界遺產專家進行了詳細講解。”一說起中軸線,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路林就打開了話匣子。

  申遺成功后,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向社會發布《北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規劃(2023年—2035年)》,市規劃院也緊鑼密鼓地開展《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實施策略研究》,出版《北京中軸線保護傳承關鍵詞(漢英對照)》,並向意大利、印度講述中軸線故事。

  路林建議,下一步應加大城鄉建設中的文化傳承力度與傳承水平,充分保護利用好古代與近現代、城市與鄉村、物質與非物質等不同類型的歷史文化遺產,做好保護修繕、騰退開放和綜合利用,以用促保,推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四個中心”建設相得益彰。

  中軸線北起點的偏東北方向被稱為“龍尾之要”,坐落於此的宏恩觀已有700余年歷史,去年經過修繕騰退,變身“觀中”博物館全新亮相,在路林看來,這可以稱為文物活化的新范例。“借鑒中軸線申遺保護的經驗,我們也希望,今后在保護傳承好古都空間格局的同時,在文物、遺產周邊區域挖掘和培育更多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間,形成與歷史文脈傳承、當代文化發展需求相適應的文化空間網絡。”

  “申遺成功后,我們應該更關注如何更好地讓這條城市脊梁‘串聯’起來。”來自文藝界別的市政協委員、市政協教衛體和文化文史委副主任舒小峰說,以中軸線申遺成功為裡程碑,北京正在持續推進文化遺產區內文物騰退保護利用,切實兌現世界文化遺產完整性保護的承諾。“目前,北京中軸線保護傳承三年行動計劃正在加快制定,一批文物古建計劃持續擴大開放范圍。”

  舒小峰說,北京中軸線上有很多文物古跡、歷史建筑,還有古樹名木等資源。它們不僅是歷史的見証,更是文化的象征,不斷推進中軸線及周邊古建筑的活化利用,讓它們煥發光彩,融入當代生活,也是保護北京老城的重要舉措。

  傳承技藝讓市民樂享文化

  “北京中軸線上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包括湖廣會館、安徽會館、顏料會館等歷史悠久的老會館,還有譚鑫培、蕭長華等名人故居,‘京劇發祥地’就位於南中軸線上。”來自文藝界別的市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宣傳委員會副主任杜彥鋒說,中軸線上大量的古建筑曾經承載了豐富的文化藝術功能,在推動老城保護時,應該注重挖掘它們的文化內涵,讓更多人有機會讀懂北京故事。

  讓中軸線“動”起來,杜彥鋒建議,可以通過挖掘、復排優秀傳統戲曲劇目,然后選擇在古香古色的會館中上演。“古而精,小而美”的演出有利於吸引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這就實現了京劇藝術的普及與傳承。市民和游客可以在中軸線上享受到更豐富的文化體驗。

  來自社科界別的市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楊利慧認為,中軸線的保護要同時注重物質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二者如同鳥之雙翼、車之兩輪,合起來形成了北京中軸線的文化魅力。”楊利慧說,“在中軸線上,世世代代生活了那麼多人,他們傳承著非常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手工的技藝,有民間的傳說故事和習俗,都是中軸線的有機組成部分。”楊利慧曾經調研過北京天橋的中幡,這一項目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她說,作為老天橋的傳統絕技,它承載著中軸線上濃濃的煙火氣,“保護這些民俗傳統和非遺技藝,也會讓北京這座古老而現代的城市更加有溫度。”本報記者 陳雪檸 李祺瑤 韓軒

(責編:董兆瑞、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